一片片森林郁郁葱葱,一条条河流由浊变清,一处处公园繁花似锦……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阳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0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川锦绣,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广袤的筑城大地上。

75年栉风沐雨,75年砥砺奋进,75年蜕蛹化蝶。城市发展每一个节点的细微变化,无不回响着贵阳人民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全国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城市……诸多“国”字号光环,让阔步前行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道路上的贵阳越发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贵阳城区一角

深化生态治理 拥抱绿水青山

走在筑城的街头巷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是迷人的蓝。今年上半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5%,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综合指数和细颗粒物浓度同比改善幅度均排名第一。清新的空气,已成为市民最唾手可得的生态红利。

上世纪80年代初,贵阳曾饱受空气污染之害,属于全国3个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80年代末,贵阳通过改变燃料结构入手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采取淘汰落后产能和“退二进三”的产业布局方式,城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易地搬迁,实现大气质量迅速好转。历经二十余载,在新世纪伊始,贵阳市成功摘掉酸雨城市帽子。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有重点、有力度、有成效的环境整治行动持续发力——

为蓝天常在,贵阳贵安聚焦污染天气技术研究,引入激光雷达、气象模型等分析服务,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外场综合观测系统,制定一区一策精细化管控方案,分区域、季节、时段实施管控,通过科学治“气”,继续守护“天空蓝”。

为碧水长流,贵阳贵安深入落实“河长制”,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南明河、贯城河等一批河湖状况逐步好转,曾经在南明河“定居”的黑鳍鰁、云南盘鮈等多种II类水中才能生存的中国特有鱼类又回来了。

为家园更美,贵阳贵安全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加快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如今,贵阳贵安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稳定保持在100%。

为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根本好转,贵阳贵安以多部地方性法规为剑,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司法保障,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率先成立全国最早的环保法庭;

2010年正式实施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2012年挂牌成立全国首个负责统筹和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机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

一项项改革举措,汇聚起持续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贵阳贵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天更蓝,污染天数显著下降,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今年贵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6%。

水更清,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今年1至8月,28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良率92.86%,1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土更净,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在点染筑城大地。

如今,贵阳贵安的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正持续在黔中大地上书写新的绿色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溪黄金大道秋色如画

着眼产业转型 做强绿色引擎

作为云贵高原上的璀璨明珠,贵阳贵安本就是生态宝库。而今,“绿色”已成为贵阳贵安的靓丽底色,最引以为傲的资本、最不可复制的优势、最巨大的潜力所在。如何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从初步确立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到将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为战略途径,再到打造“千园之城”,构建“五位一体”城市公园体系……所有的探索和努力最终凝聚成一个共识:贵阳贵安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用生态之美谋发展之策、造百姓之福”的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贵安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加快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建成一批绿色化、循环化产业园区,以绿色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纵深推进“千企改造”“千企引进”“万企融合”,贵阳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日趋合理。目前,贵阳贵安已培育绿色工厂56家、绿色园区5个、绿色供应链企业12家。

此外,贵阳市还充分挖掘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公园景区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经济价值最大化、社会价值最大化和旅游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贵阳贵安加快“两山”基地创建步伐,用好“双碳”政策机遇,持续推进林业碳汇改革,今年上半年签约森林碳票18单,面积共258亩,金额100.54万元,有效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作为全国首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之一,乌当区“两山”转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新局面。

以“绿”为媒,推动旅游业态升级。花溪区充分挖掘山水、生态、田园、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健康旅游业态。

融“绿”为行,贵阳贵安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做好生态“转化”文章,涌现出“修文猕猴桃”“花小莓”等一批知名品牌。

有林还有业,青山变金山。贵阳贵安结合实际,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根本路径、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今年上半年完成林下经营利用林地面积155.87万亩,林业全产业链产值达63.62亿元。

如今,一幅生态和产业美美与共的图景正在筑城大地上铺展开来。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求得最大公约数,在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贵阳贵安顺利打开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奋勇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在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晨练

共建共治共享 释放生态红利

30年如一日,八旬“护水奶奶”雷月琴沿着南明河察看污染源头、捡拾垃圾、手绘南明河污染地图,“心中有条清澈的南明河”是她日夜巡河的不竭动力。

默默造林护林30余年,观山湖区三堡村村民陈维清无偿将承包的1718亩国有林地交还政府管理,“毁林要遭报应,造林可享幸福”是他植树造林的心得体会。

扮靓红枫湖,穷村变富村,清镇市红枫湖畔大冲村村民邓勇坚持生态发展理念,“种茶种菜不打农药,生活污水都进处理池”是他鼓起腰包的“独门秘籍”。

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每个人都是实践者、推动者。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底”被贵阳人格外呵护。

从“盼温饱”到“盼环境”,从“求生活”到“求生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不止于经济,更在于舒适的人居环境、绿色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贵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依山傍水,风景绝佳,这里真是一块旅游宝地。”今年中秋节,市民陈凯一家选择位于贵安新区湖潮乡的车田景区游玩,一家人刚下车,就对这里的生态美景赞不绝口。陈凯一家的美好体验,正是贵阳贵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进市民绿色福祉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贵阳贵安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以“绿核”为统揽,着力创建示范绿色低碳生活山地特色城市,通过“一区四化”重点任务,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品质核心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促进黔中绿色生活城市群发展。

打造绿色城市客厅。围绕阿哈湖的功能定位,高质量建设贵阳贵安城市客厅、阿哈湖环湖绿道、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

提升绿色居住品质。引导合理设置居住区绿化景观,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推进社区服务绿色化,结合居住区的公共绿地设置健身运动场地,为居民提供绿色舒适的运动空间。

作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先锋之地,贵阳自2009年起连续4年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并于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截至目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走过15个年头,成为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分享绿色发展成果、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从一域到全局,贵阳贵安率先垂范,勇于创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以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壮丽景象,交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答卷,为全国乃至全球贡献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智慧”与“贵阳方案”。

记者 田一郦/文 徐其飞 周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