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一座因盐得名、因盐而兴的人文之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不仅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孕育产生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非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盐城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项目70个、市级项目139个、国家级传承人6人(其中4人在公示中)、省级传承人11人、市级传承人161人……这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让世界看见不一样的盐城。

创新展示,让非遗走进校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学校是传承与弘扬非遗的主阵地。为了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盐城市文化馆长期举办“非遗添香·美育浸润”等“非遗进校园”活动,其中主要分为“非遗普及巡展”“红领巾寻访”“非遗手工小课堂”三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非遗普及巡展”将盐城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等内容设计、排版制作成展板,通过展览和讲解,引导师生及家长不断思考,提升对非遗的认知。“非遗手工小课堂”在各类学校及馆内同时开展非遗课堂、讲座等活动,广受好评。同时,在每学期开学时携手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校开设课堂活态展示、非遗工坊寻访等活动,助力非遗传承和文化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红领巾寻访非遗之谜”则依托阵地,与校方合作开展一系列高质量的寻访活动。譬如,在各大节假日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盐城市文化馆参观体验非遗手工、数字展厅,从不同角度激发兴趣、了解非遗。参观各类非遗工坊、与非遗传承人、匠人良性互动,深入探讨。有不少学生因此产生喜爱,积极参与平时的特色课程,使非遗传承落到实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馆校合作的创新展示模式,充分发挥了场馆的教育职能,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式、体验式的学习场景,实现了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终极目标。

精品创作,让非遗站起来

近年来,盐城市文化馆充分挖掘本地非遗元素,立足艺术精品创作,通过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把非遗文化搬上舞台,以更加生动的形象展示给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16年以来,由盐城市文化馆原创的文艺作品中,有8件获得江苏省群众文艺的政府最高奖——“五星工程奖”。这些作品无不充分以盐城生态、非遗文化为背景,展现盐城生态、人文景观。新民乐《湿地琴韵》闪耀省“五星工程奖”决赛舞台,荣获省第十二届“五星工程奖”;少儿二胡齐奏作品《湿地映画》荣获江苏省第十四届五星工程奖。其中,曲艺快板作品《爱我你就抱抱我》更是荣获中国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实现了盐城市文艺精品新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了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盐城市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制订了《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旨在“加强淮剧保护传承,打造盐城文化标识”。除了各专业院团每年组织新剧目外,群文也组织每年一度的小戏小品展演。同时,创新形式,让淮剧在更大的空间展示。

2024年4月12日,携程国际旅行商大会暨“NICE盐城”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在盐城大洋湾举行,“非遗添香·盐城盛开”非遗SHOW惊艳亮相盛会,开场节目《淮腔盐韵》讲述国家级非遗淮剧,200年传承,焕发新时代光华。2024年8月26日,跨国公司江苏行——盐城零碳产业园国际合作交流会的企业家和嘉宾代表走进盐城。会议期间,来宾们欣赏了《淮腔盐韵》等盐城非遗文艺演出,共赏非遗之美,共写人文华章。

江风海韵,让非遗走向远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关键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遗文化互通、互享。2023年,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盐城市文化馆牵头成立了“江风海韵”沿江沿海城市文艺联盟,非遗也随着“江风海韵”全国各地巡演实现文化“走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8月28日,“非”同凡响·“遗”览台江——2024年“非遗一条街”体验暨“江风海韵”沿江沿海城市文艺联盟巡演在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启幕。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活动期间,来自盐城的非遗展示综艺表演《非遗添香·盐城盛开》,艺术展示了盐城淮剧、发绣、瓷刻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打莲湘、麦秆画、剪纸、柳编四个省级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非遗文旅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盐城将进一步做强“非遗+”文章,融合时代特征,创新传承方法,让盐城的故事、盐城的文化、盐城的美景,因非遗而更加绚烂多彩。

通讯员 杨莺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