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过,稻田掀起阵阵涟漪,镶嵌在田中的稻田画带来丰收的消息;远处农家炊烟袅袅,稻香裹着饭香肆意地弥漫在空中……走进安徽小岗村,很难不被这幅新农村的景象所吸引。

1978年,从18位村民发起“大包干”按下红手印起,小岗村的改革就从未止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小岗村有了新面貌,村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服输的小岗村,在现代农业上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新思路。如今,75岁的严宏昌,依然时常想起按下红手印的那个冬夜。如今看着成片的农田、宽阔的道路和村民鼓起来的钱包,作为“大包干”改革的牵头人之一,当年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说:“做梦都不敢想有今天的日子。”

作为“岗三代”,严淑淑和小岗村一起成长,也是留着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小岗村的发展,她开始用短视频记录村里的点滴。她告诉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我是村里的讲解员,每一次讲解都深深感受到祖辈们的不易,我也希望能为村里的发展注入年轻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岗村的牌坊见证着村里的变化。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当年的茅草屋成了打卡点

小岗村位于江淮分水岭的安徽凤阳县,土地以丘陵岗地为主,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岗村的村民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家里老人孩子饿得皮包骨头,粥里都没有几粒米。生产队的牛瘦得干不动活,最强的‘劳动力’是一头还没长齐牙的小牛犊。”严宏昌说。

严宏昌说,1978年,安徽省遭遇大旱,耕种无法进行,很多村民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我家6口人,4个孩子等着吃饭,村里统一分配的口粮每个人只有7斤麦子。那时候我们是公社下面的一个生产队,吃大锅饭,因为有人出勤不出力也能分到和其他人一样多的粮食,挫伤了村民干活的积极性。”严宏昌回忆,当时每年产的粮食连上交国家的都不够,村民家里没有了就伸手要粮、要救济,给钱了才能买牛干活,买来的牛干一年就干不动了,第二年还要继续要粮、要钱。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这句凤阳花鼓词就是那时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想要吃饱饭就要担风险,咋办?”严宏昌说,他想到了“大包干”的做法,即农民享有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但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农户根据签订的承包合同自行安排生产活动,产品除交纳农业税和集体提留外,剩余部分归农户所有。“我当时是生产队副队长,每天和几个干部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做工作,还向村里的老人征求了几次意见。最后大家决定就这么干。”严宏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有些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岗村曾经的茅草屋和当年的“大包干承诺书”。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因为不符合当时的政策,1978年11月,在村头严立华家的茅草屋里,18名村民召开了“秘密会议”。严宏昌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这次会议上,18名村民在“大包干承诺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承诺书”上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为啥承诺书上写的是1978年12月?严宏昌说,“当时全村有20户,每家的当家人出来做主,加上我,一共有18个人,另外没有到场两家都是光棍,出门要饭去了,人不在。我们就找代表做了担保。那天晚上天挺冷的,落款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是几月份,有人说感觉快要阳历年了,我想着那就是12月,所以就写了12月,后来考证应该是11月底左右。”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年22元的18倍。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粮食。1982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小岗村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精神”也成为改革的代名词。

如今,当年签字的茅草屋成了小岗村的打卡点,一张木桌几个矮凳见证了这难忘的一夜。站着茅草屋前,严宏昌说,这是他做的最骄傲和最重要的事,做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宏昌家里摆放着当年的老照片。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高科技农业吹来稻花香

如今的小岗村是什么样?这样的话题时常会出现在社交平台上。9月初,上游新闻记者来到小岗村探访,看到村里的主干道干净又宽阔,道路两旁绿油油的稻田散发着稻香,成排的民居前晒着粮食,进进出出的车辆络绎不绝。新农村景象跃然眼前。

“小岗村发端于农业,发展也要以农业立足。”严宏昌对此深有体会。2012年,小岗村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放活经营权。“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也是在这一年,小岗村陆续开始高标准农田建设。2016年,小岗村又启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成立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实现从“户户分田包地”到“人人持股分红”。近年来,小岗村基本建成近1.4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省级以上农村改革试点16项,激活了土地流转和人力资源,

2017年,小岗村与北大荒集团开展深入合作,流转500亩土地。经过清理,配备虫情检测灯、田间摄像头等现代化智能物联网设备,将“荒地、烂地”变成了高标准示范化农田。小岗村相关负责人表示,示范区通过运用农业大田物联网、“两减一增”绿色生产技术、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生物有机肥提质增效技术等一系列标准化先进种植技术,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机械化、智慧化农业转变,累计推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2万多亩,平均每亩增产100多公斤。2022年,小岗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区首次采用无人方式进行收割,向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小岗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岗村的稻田画。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在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智能玻璃温室遍布400多个传感器,传感器收集温室内各项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数据后,反馈至中央环境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调整温室内温光水气肥等生长环境。在这个85亩的智能温室内,操作工只有25个人,亩产量是传统农户种植方式的近10倍。2023年初投产后,年产值高达5000多万元。

小岗村近年来还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省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引进了盼盼食品、蒸谷米、谷优美等一大批农业深加工企业入驻。食品企业就地取材,小岗村的粮食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不仅如此,产业园内还开拓出种植、研发和设备制造等多个板块,先进加工生产线还出口至海外。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410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420万元,增幅246.3%;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村集体连续7年分红,从350元到700元,实现六连增。小岗片区生产总值达20.5亿元。

在严宏昌家里,上游新闻记者看到,“大包干”初期的几张老照片被他裱起来放在醒目位置。照片里,年轻的严宏昌坐在地头意气风发。严宏昌自豪地说:“当时看到电视里,人家用拖拉机耕地羡慕得不行,现在我们不仅有了大型拖拉机,还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小岗村再也不也是那个落后的小岗村,现在的日子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岗村的农家乐。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农旅融合中的年轻力量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在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纪念馆里,讲解员严淑淑在向游客介绍沈浩在小岗村工作时的事迹,当念到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沈浩的颁奖词时,严淑淑稍有哽咽。

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岗村人,严淑淑从小就听长辈们讲小岗村“红手印”的故事。“我的爷爷是18名带头人之一。现在我成为小岗村讲解员,在讲解中对小岗村改革有了更深的感悟,我也和小岗村一起成长。”严淑淑说,随着小岗村引进的知名企业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都愿意留在村里工作,年轻化的发展思路也给小岗村带来更多活力。

严淑淑平时通过拍短视频来介绍小岗村的新风貌,有时还会开直播,线上教学凤阳花鼓。上游新闻记者看到,在严淑淑的快手账号里,不仅有小岗村一年四季的变化,还有村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样,在街边、在多个商店里,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在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将小岗村的产品和文化传播出去。

大量短视频的传播,唤醒了小岗村的“网红”潜质,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让小岗村在互联网上再次出圈。

在小岗村,以茅草屋、独轮推车、夯土墙、打谷场、瓦房为主题,还原上世纪60-80年代小岗村农民生产生活场景的农家乐,成为这里最有特点的民俗体验区。 在建成不久的“小岗村宿”,上游新闻记者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乡村游:复古的茅草屋里是现代化的民宿设施,屋外摆放着从村民家收集来的老农具。

看着河道里的风车、谷仓外形的小卖铺,穿梭在民宿周边的花丛和稻田里、再吃上一顿地道的农家饭菜,人们会觉得时间都慢了下来。现场聆听“大包干”带头人讲故事,欣赏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凤阳凤画等非遗文化,体验酿酒坊、酱醋坊等传统制作工艺,这些亮点为小岗村带来了不小的流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淑淑在沈浩纪念馆里讲解。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凤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岗村农家乐的茅草屋民宿不少都是老房子原址改建的,每到假期,这里不仅是享受慢生活的好去处,也是不少研学团、旅游团的首选地之一。

每年小岗村的葡萄文化旅游节还会吸引大量游客到小岗村旅游,严淑淑说,音乐节上“有音乐,有美食,还有乐队和烟花”。

不一样的小岗村深度游带火了乡村旅游“夜经济”的同时,不少流量主播的加入,更让小岗村获得众多网民的好感。

意识到旅游正成为小岗村新名片后,围绕文化资源和旅游消费需求,小岗村开始全力推进“乡村旅游+”模式。

安徽省(小岗)首届绿色食品年货节、“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主题市集文旅活动先后在这里成功举办。2023年,小岗村接待游客23.17万人次,经营收入1156.82万元。此外,小岗村还通过旅游+农业农旅融合的方式开发特色农产品木榨油、小曲酒、五谷杂粮、花鼓挂件等旅游商品二十余种。2023年旅游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98.53万元。凤阳县官方消息称,目前小岗村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家庭游、研学游正在成为小岗文旅游的新亮点。

“看到小岗村的变化,您有什么感受?”坐在当年的茅草屋前,严宏昌沉思片刻告诉严淑淑:“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小岗村赶上了好时候。”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