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零开始写故事:

非虚构写作的11堂必修课

叶伟民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教练式”的非虚构写作指南,它庖丁解牛般将写作技巧“大卸八块”,横向涵盖选题、采访、材料整理、情节、结构、人物、文笔、风格,纵向囊括开头、中段、结尾、修改、练笔。哪怕是零基础的写作者,也能从这里开启精彩的创作之旅,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书中汇集了叶伟民老师“故事写作营”系列课程的精华内容,是一本全方位、多角度的写作工具书。

火车司机、下岗工人、会计师、心理医生、程序员、游戏设计师、网文作者、全职妈妈、企业家……在本书中,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还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地球在变小,个体在变大,再细微的声音也能被听见,再平凡的个体也渴望去表达。拿起笔吧,一起迎接故事的诞生!

自怜和自嗨这两个坑

但凡有过写作经历的人,大多曾掉进过两个坑:自怜自嗨。或沉湎于小情绪,或莫名激昂,自我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便以为完成了文学的任务。对于这些幼稚病,卡尔维诺是吐过槽的:“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写作让人着魔,越是这样,清醒的头脑才越难得。曾有学员发来习作,这是位小伙子。他在介绍创作背景时几乎声泪俱下,大意是人生路上,幸得一大姐,一路上包容相助,他才得以走过风雨。再看其作,果不其然,通篇是感慨、感激、感叹,见情不见事,见感不见理。

这就尴尬了。如果是感谢信,那这么写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是写给大众看的,就属自怜和自嗨了。作者没有从个体经历延伸到公共经验,也没有从个人情感上升至公共情感,读者自然不知所云,更别说共情或共鸣了。

所以,对写作者来说,换位思考非常必要,只需自问一个问题:人家不打游戏不躺着,为啥要花时间来看我写的东西呢?回答好这个问题,“自怜和自嗨”两兄弟就能被关进笼子里。必须让读者有所得(有用),有所乐(有趣),有所感(共情)或有所悟(道理)。

选题的学问大多在此。写作之旅,起点可以非常个人或细微,但要往宽处走,往更多人的最大公约数走,尽力拓宽故事半径,收揽进一些 “大东西”。这些 “大东西”,既可以是社会问题、群体困境、精神迷失、文明危机,也可以是隽永的道理,如伦理、善恶、真伪、是非、价值观等。

非如此不可!如果你自觉写作已深陷流水账和碎碎念的泥潭,那么大多是因为从未推开那扇通往宽处的门,自己把自己写 “小”了。

本文配图:电 影《过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配图:电 影《过境》

情节、问题、意义

说了这么多,该到实操了。判断一个选题,有很多方法,我个人推荐三段法,即 “情节—问题—意义”,如图所示:选题研判三段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把定选题比作闯关,以上三段就是大关。它们是半径依次扩大的同心圆。一个选题若能穿透到底,就如打过十八铜人阵,可以下山了。

而围绕 “情节—问题—意义”的研判,可以简化为三个问题。

1.情节

事件的发展变化精彩吗?从叙事美学看,事件的发展变化是否冲突丰富、跌宕起伏、逻辑自洽、细节饱满?里面的人物是否有困境?他抗争了吗?结果如何?……

2.问题

对现实有批判或关怀吗?事件大小不要紧,但要有延伸,背景要辽阔,且有代表性和公共性。这样,叙事半径就拓宽了,选题也将超越个案,事关你我他。这也是读者读下去的动力,因为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像道德危机、公共治理、食品安全、城乡二元、贫困差距等,都是当下被高频关注的问题。

3.意义

思想足够深刻隽永吗?在情节和问题之外,选题还要能传递一些深刻的道理,甚至具有哲学色彩和终极意义的思辨。它们事关世界与人生的 “根问题”,值得永世探索,比如人性、善恶、平等、伦理、极权、人类命运等。

如果一个选题能闯过以上三关(起码闯过两关),就算成立了。这不仅适用于叙事性作品,对于更多类型的写作来说,“问题”和 “意义”的标尺同样重要。

可能有人在心里喊了:化简为繁,不服!不过,简单是写作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写作却不只是为了简单。这一点,王尔德说得比我好:“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

这是诸多艺术形式都在遵循的东西。例如电影,《卢旺达饭店》是我的心头爱,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我们可以用 “三段法”来检验 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节:一个饭店经理在卢旺达大屠杀中挽救1268名难民的历史片段。

问题:战争、种族仇恨、屠杀——现代文明之耻和黑暗篇章。

意义:在那片嗜血荒漠中,这位小经理成为唯一的人性闪光处,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性又最终不绝望于人性。这个故事完整穿透了以上三层,不仅展现了一段史实,还有宏大、深刻和复杂的延伸,因而也具备了艺术之美。再来看曹筠武的特稿《系统》,它一直是新闻写作的范本之一。同样,我们将三个 “同心圆”模型与之对照。

情节:玩家在网络游戏《征途》中的奇幻经历。

问题:游戏设计者通过金钱、权力、杀戮的刺激,控制和奴役玩家。

意义:人性的弱点和 “丛林社会”的缩影。如本文编辑李海鹏所言:“在本质上,《系统》是一篇关于极权资本主义的报道。” 在其发表的2007年,写这款游戏的作品不少,但最终被记住的不多。《系统》之所以是其一,与它更具雄心的探索密不可分。

情节还是思想,总得有一样

好选题是需要顶层设计的。而找不到好选题,借口可能很多,原因无非两类:“看不见”和 “看见了而不知”。

有人看到,有人看清,有人看透,这个决定了选题设计的境界,也决定了同一个东西,有人写成小学作文,有人却能写成经典。例如,去过地坛的人千千万,但唯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一个老园子里的寻常日子赋予了如此曼妙的哲思: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情节、问题、意义,这 “铁杆三兄弟”互牵互合互进,组成了丰富的选题光谱。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我们能得到从表征到内核均迥异的作品。

如果只有情节,无问题、无意义,便大多是琐事绯闻,来得快去得快;如果有情节、有问题,无(弱)意义,那么就是调查报道;如果情节、问题相对较弱而意义较强,即类似《我与地坛》这样的思想随笔、散文

如果把 “问题”视作某种批判精神,那么我们还能得到一个更简化的结论:上乘的选题,要不情节取胜,要不思想取胜,总得有一样。那些白开水、裹脚布式的文章,大多是写作者不得要领,在选题研判里迷了路。

21天疯狂写作营

营期:

2024年10月11日~10月31日

“21天疯狂写作营”,每日一练习,每日一打卡,挑战你的写作极限。

我们诚挚地邀请你加入“21天疯狂写作营”,来这里找到你的写作同伴,同时还有老师为你的作品提出指导和修改意见,一起共度21天的写作时光!

选购创意写作指南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