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2352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科教频道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合作拍摄、制作推出五集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全景式记录中国航天事业从白手起家到发展腾飞的过程,聚焦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又称“东风航天城”。这里诞生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首次”: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等等。该片展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几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讴歌他们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1

《东风逐梦问苍穹》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共和国的一支箭》第一集《东风逐梦问苍穹》讲述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把竞争的战场从地球延伸向了太空。对于这项世界尖端技术,新中国的领袖们也敏感地意识到了其不可限量的作用,向外层空间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是中国强大起来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然而,在当时,人造卫星属于前沿科技,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经过几年的预研摸索,研制团队基本掌握了人造卫星理论知识。经过论证,国防科委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方案。此后,把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其搭载的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得到了中央的批准。东风场区主要负责卫星的测试发射以及测控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各系统技术难关相继攻破后,进入总装阶段,并顺利完成全推力状态下的试车。1970年3月26日,载着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出厂,在一路高度保密的安全状态下,运往东风场区。

1970年4月1日,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运抵发射场,人们的激动和兴奋溢于言表。同时,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责任也落在了所有科技人员的肩上。因为,此次发射任务关乎国防实力的比拼,也是大国角力的关键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着陕北民歌《东方红》的旋律在太空响起,我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鼓舞,也让世界各国再一次认识到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所蕴藏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利刃合璧破突围》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1962年3月,刚刚走出困难时期的东风基地迎来了东风二号导弹。这枚导弹的研制生产仅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如果试验成功,就意味着我国真正掌握了从导弹研制生产到测试发射的全部技术。很快,测试工作顺利完成,东风二号导弹带着人们的期望矗立在发射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发射后六十九秒,导弹突然失去控制,坠毁在距离发射阵地六百八十米的地方。试验失败后,聂荣臻元帅第一时间派钱学森从北京赶往基地,并一再嘱咐,“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不要追查责任,要善于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以利再战”。钱学森和技术人员根据对基地光学和雷达测量数据的分析,最终确定导弹制导系统出现故障。通过这次教训,钱学森提出要把故障消灭在地面,这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

1964年5月,钱学森带领技术人员改进的东风二号导弹再次运抵东风发射场。等待了两年零三个月的人们像对待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对这枚导弹给予了极大的热情。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点火升空,准确沿预定弹道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风二号导弹试验成功后不到四个月,10月16日,罗布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声巨响,让国人骄傲,也让世界震惊。

很快,党中央决定,将刚刚试验成功的东风二号导弹加以改进,作为原子弹的运载工具,并命名为东风二号甲。1966年9月,在经过十余次严格的测试发射试验后,东风二号甲导弹正式定型。试验发射场定在东风基地,落点定于新疆罗布泊。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10秒,点火口令从地下控制室发出,我国第一枚核导弹呼啸着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神舟载人游寰宇》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敦煌莫高窟,坐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五百多公里外的大漠深处。在莫高窟492座洞窟中,几乎每座都画有飞天壁画。这些婀娜多姿、凌空翱翔的飞天羽人,源自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一千六百多年后,还是在这片浩瀚的大漠深处,中国航天人问鼎苍穹,中国空间站遨游寰宇,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每年,有数十万游客不远千里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一睹这座举世闻名的发射场风采,探寻中国人迈向太空的神秘足迹。

1992年9月21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工程代号“921”。作为我国最早的卫星火箭发射中心,至上世纪90年代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成功发射了近千枚火箭和三十多颗卫星,其组织程序、发射技术都相对成熟。同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积累了一批可靠的人才队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载人航天发射最理想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这也让大漠深处的东风航天城成了举世瞩目的地方。此后的二十年间,中国航天员一次次从这里起飞,实现逐梦太空的夙愿,在浩瀚宇宙书写下属于中国人的飞天神话。

从2021年后的短短三年半时间,已经有18名中国航天员从这里返回地球家园。这里已经成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又一张响亮的名片,成为展示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又见归途伴繁星》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2023年7月20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将一颗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的第200次航天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人类从古至今都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激情,那就是飞上天空看遍人间。绵延千里的山脉往何处去?奔腾不息的大江有多少支流?巍峨的雪山之巅又是什么样的风光呢?古时候人们为了追寻真相,驾起马车,背上行囊,走遍山川,倾其一生绘制山河画卷。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不用等待许多年,只需要打开卫星图,所有景象映入眼帘,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批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该报告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央专委确定发展应用卫星为主的方针,其中遥感卫星是重点。这一决策加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无资料,二无经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此前,虽然已经有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经验,但我国要发展返回式遥感卫星,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11月5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在酒泉这片一望无垠的戈壁上,完成星箭对接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台上。各系统的地面电缆与火箭、卫星连接的电信号插接件,气源连接器纷纷按程序依次脱落,火箭托举着卫星在刹那间就要点火起飞,然而,意外却发生了。

这次事故让所有人刻骨铭心,但是大家并没有气馁。所有科研人员汲取失败教训,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重新完成了各系统控制综合试验,稳定模拟试验等工作,为再次发射做好万全准备。1975年11月26日,一枚新的运载火箭和一颗新的卫星完成各项检测程序,又雄伟地矗立在了发射台上,最终成功发射,一飞冲天动九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多年的问天征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两百多次航天发射。第一个百次,从建场初期到2018年,用了整整五十年的时间;第二个百次,从2018年到2023年,仅用了五年。2022年中心航天发射数量首次突破25次。航天人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创新超越,用智慧和汗水不断刷新了航天事业的新高度,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5

《太空探索不停歇》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系列片《共和国的一支箭》合集来了

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的五十多年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继进行了二百多次的航天发射,逐步形成了规范成熟的航天器测试发射流程,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中,测试发射涉及到飞船、火箭、空间应用、航天员等八大系统,规范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改变现有模式,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和多方协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几年的努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终于在天宫一号任务开始前,拿出了全新的载人航天任务测试发射流程。

为了能让这次的发射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发射场改造设备的同时,还研发了一套可以模拟火箭产品进行测试的仿真模拟训练系统。这套仿真训练系统的研发成功,很好地解决了测发训练没有火箭,测控训练没有跟踪目标,综合训练没有技术手段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两天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了首次自动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按照预定时间如期升空。10月19日凌晨,景海鹏和陈冬进入了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扎根大漠,勇毅前行,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了载人航天,次次圆满;卫星任务,发发成功;商业航天,蒸蒸日上的新辉煌,奏响了航天强国的新乐章。

来源 | 央视科教

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 樊瀚文

主编 | 张文军

副主编 | 麻雨洁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