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5月31日,67岁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拖着沉重的病体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上演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戏《穆桂英挂帅》。两个月后的8月8日,梅兰芳就因为心肌梗塞去世 ,一代“京剧名伶”就此落幕,《穆桂英挂帅》也成为这位京剧大师的人间绝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去世的消息在全国的戏曲文艺界产生了极大地震动,不仅梅兰芳的家人,亲友,弟子们万分悲痛,全国各地戏迷票友听到这一消息后也是扼腕叹息,纷纷感叹“再也听不到梅兰芳的戏了”。

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梅兰芳的死让周总理也是悲痛欲绝,他直接特批国库中的一口价值连城的沉香木作为梅兰芳的寿材,并且在追悼会当天,天安门和新华门均降半旗致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不说一向勤俭的周总理在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竟然选用价值连城的沉香木来安葬梅兰芳,就单凭这种完全属于国葬的高规格葬礼待遇用在一个“戏子”身上,恐怕还是千百年来的第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甚者,周总理还特批梅兰芳的遗骨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和革命烈士瞿秋白的墓相邻,虽然后来在梅兰芳的遗孀福芝芳的请求下,还是把梅兰芳葬入了香山的私家墓地,但这份荣誉足以让每一个文艺工作者为之感激涕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已入化境的戏曲艺术大家都很熟悉,但他仅凭这一点就能在死后享受这么高规格的待遇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那么他一生中还做过哪些非凡而卓越的功绩呢?

京剧改革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1894年出生于北京前门外的一个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同治,光绪年间最享盛名的十三位京剧演员)”之一,也是一名男旦。伯父梅雨田是“伶界大王”谭鑫培的御用琴师。

在如此浓厚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梅兰芳8岁就结束了在私塾的学习,刚刚认识了几个字的他开始继承家族传统学习戏曲,并且依托祖父的关系,拜了当时著名的旦角演员吴菱仙为师,正式开启了他的京剧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后,11岁的梅兰芳正式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了《长生殿》鹊桥密誓一折里的织女,引发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后梅兰芳又陆续得到了多位名角的指点,艺术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好景不长,很快梅兰芳迎来了他的变声期,这是从小学戏的男演员,尤其是男旦演员都要经历的一个噩梦,许多从小时候被视为天才的男演员都是因为声音在变声期“倒仓”而不得不另谋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岁的梅兰芳也正在面临着这个困境,按理说青春期的男孩声音变得浑厚是成熟的表现,应该感到高兴,但对于需要再舞台上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旦演员来讲,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好在梅兰芳的嗓子从小就被祖父保养的很好,再加上许多名师的指点,梅兰芳很快就度过了“倒仓期”,重新登上了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经此一事的梅兰芳也开始在心里犯起了嘀咕,他开始对当时的京剧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当时的京剧舞台以生行为主,旦行次之,因此为了避免有抢戏的嫌疑,旦角演员在舞台上都是以“抱着肚子死唱”为主,全场下来几乎没有任何动作,面部表情也很僵硬,大大限制了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这种弊端,梅兰芳不由得思考:“如果这一次我的嗓子没有缓过劲,那我就再也不能登台表演了吗?嗓子要是差一点味道,为什么不能用身段,表情,动作来弥补呢?”

想到这里,梅兰芳的内心就产生了改革京剧的想法。1912年,为庆祝中华民国的成立,已经誉满京城的梅兰芳第一次有机会和“伶界大王”谭鑫培合作,两人上演了一出《桑园寄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在这场表演中没有和谭鑫培商量,私自加入了一些改编的动作,没想到演出效果非常强烈,引来了观众的满堂彩,但这一“没大没小”的举动也遭到了谭鑫培的不满和指责,

谭鑫培是和自己祖父梅巧玲同时代的人物,在京剧界的地位无出其右,在他看来,小辈梅兰芳这个举动就是在抢他的风头,诚信让他下不来台,祖孙二人为此闹了很长时间的一场矛盾,直到谭鑫培看到观众对这种改革不断的接受,才慢慢认同了梅兰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7年,谭鑫培病逝,京剧界群龙无首,急需选出一位能力强,名气大,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来荣任新一届的“伶界大王”。

当时正值青壮年的梅兰芳经过不断对舞台表演的改革,已经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再加上他改编,新创了许多剧目,已经成为了北京城名气最大的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1908年,梅兰芳众望所归的摘得了“伶界大王”的桂冠。成为了当时京剧的领军人物。

把国剧带出国门,带向世界的第一人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年近三十的梅兰芳迎来了他的艺术巅峰期。1927年,北京戏迷发起了投票,共同推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为四大名旦,梅兰芳名列榜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北京的一套四合院价值大概是20根金条,而梅兰芳出场费是10根金条,演出两场就可以买一套四合院。他也得了个“梅半城”的称号。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梅兰芳一年只需要演出半个月,全家人就可以很好的度过这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戏子”虽然还是下九流,但像梅兰芳这样的“角”多少还是提升了一点儿社会地位,许多官商富豪,文人名流也都是他的戏迷,像胡适,郭沫若,齐白石,甚至毛主席也非常喜欢梅兰芳的戏,曾自嘲的对梅兰芳说道:“我的名气可没有你的大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9年4月间,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访问日本,并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演出。受到了日本各界的强烈反响。以至于1924年受邀赴日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著名的歌舞伎演员守田勘弥评价梅兰芳“他可以代表亚洲的艺术而享誉世界”。许多日本的文人学者在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也陆续写文章赞赏梅兰芳,好评如潮就不再一一赘述,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只有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才是东方美的代表”

日本人对梅兰芳的痴迷程度丝毫不亚于国人,然而这种痴迷也在后来的抗战时期让梅兰芳吃了不少的苦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2年,梅兰芳率领自己的“承华社”剧团,应香港太平戏院的邀请,来到了香港演出,又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影响。同时梅兰芳也认识了很多香港朋友,为日后梅兰芳避难香港提供了很多帮助。

如果说日本人痴迷梅兰芳是因为中日文化和审美有很多相通之处的话,那么梅兰芳赴美演出的成功就说明了梅兰芳强大的艺术魅力足可以感染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1月到7月间,梅兰芳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进行了长达72天的访问演出。其实为了这次访问,梅兰芳已经准备了好几年,对美国观众,美国文化都做了详细的研究,直到临出发前还在拜访旅美多年的胡适,向他请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胡适的建议下,梅兰芳在剧目介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为了让美国观众好理解剧情,梅兰芳特意把传统剧目《汾河湾》的名字改为了很有西方风格的《可疑的鞋子》。

演出的第一站是在美国的西雅图。为了能开个好彩头,梅兰芳精心准备了自己的拿手剧目《汾河湾》。但他不知道的是西方观众的看戏习惯和中国观众并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国内戏园子的一片混乱嘈杂,外国的剧院内一片肃静,观众们都正襟危坐静静地欣赏台上的,即使到了该叫“好”的时候也是安安静静,这让台上不知情的梅兰芳心里不住的打鼓,因为在国内她还从来没有冷过场。

就这样梅兰芳硬着头皮演出结束,略感失望的他准备鞠躬下台。而就在这时,全场忽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观众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直到他又返场了15次才平复好观众激动地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了台的梅兰芳这才明白,西方观众都是把掌声留到了最后。接下来,梅兰芳又在芝加哥,华盛顿,纽约等美国城市巡回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万人空巷,场场爆满。

此外,梅兰芳还得到了电影大师卓别林,文学家科学家爱因斯坦等美国名流的强烈赞誉,收拢了一大批美国名人戏迷。为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东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的1935年,梅兰芳又先后到苏联以及欧洲各国访问演出,并和苏联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站到了一起,三人的戏剧理念后来形成了三大表演体系,被世界各国的演员奉为圭臬。

就这样,京剧这种在当时被国内的新剧倡导者视为脱离时代的“糟粕的玩意儿”,在国外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极大的支持了“国剧运动”,避免了戏曲在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攻势下的消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蓄须明志,“戏子”也知国恨

1936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残酷统治日益加剧,掠夺资源,频繁军演,入关侵略之心已经昭然若揭。远在上海的梅兰芳连同“梅党”在上海创编了新戏《生死恨》,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上海落入了日寇手中,日军侵略上海的总司令酒井是梅兰芳的戏迷,得知梅兰芳在上海后,三番五次前去拜访邀请他演出,但都被梅兰芳拒绝了。

1938年,不堪日军侵扰的梅兰芳为了避难带领家人率团赴香港演出后留居香港,并把平生积蓄的大部分存到了香港银行,从次蓄须明志,告别舞台,以示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抗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虽然影响大,但毕竟只是一个“戏子”,他在舞台上塑造的英雄人物是无法抵抗现实中日本人的真枪实弹的,所以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

但梅兰芳没想到的是,1942年,日军竟然也攻占了香港。梅兰芳无奈只得返回日军阴云笼罩的上海。就像现在粉丝关注偶像动态一样,梅兰芳返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厚颜无耻的酒井再次找到了梅兰芳,逼迫他刮掉胡须,重返舞台,而梅兰芳则只能谎称自己年龄大了,嗓子也不好了,想要休息了,

“嗓子不好,可以登台讲几句话也行啊”酒井故意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也看出了日本人请不出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他一个“戏子”又不敢得罪日军,只好在一位医生朋友的建议下,连打了三针“伤寒针”,结果高烧不退,几度昏迷。

酒井看梅兰芳如此强硬非常愤怒,但碍于他的影响力也只好作罢,不过他却下令冻结梅兰芳在香港的资产,以此威慑梅兰芳,发泄心中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不出钱,又不演出的梅兰芳只好靠着朋友的资助勉强度日,好在妻子福芝芳深明大义,在背后全力支持丈夫。

1945年日本投降后,10月,已经51岁的梅兰芳激动地刮掉胡须,重返了阔别8年的舞台,金声玉振的嗓音再次引起了万人空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时期,梅兰芳又拿出了毕生积蓄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战斗机,间接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虽然不能给他在旧社会的财富,但却给了他和所有文艺工作者用财富换不来的尊严和地位,这一点值得当代的一些所谓的“明星”学习和深思。#历史开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