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未亮,宝案、香案铺设完毕,犀兕、骏马组成的仪仗队也已备好,头通鼓敲响,百官于午门外列队;二通鼓敲响,官员自左右掖门入场;三通鼓敲响,执事官叩首五次。

这日,是明朝的大年初一,官员不放假。

报时的鞭鸣声响起时,百官需跪拜行礼。待到官员代表致辞完毕,需再拜。行礼到第四次时,年龄大些的官员们已经有些吃不消,在蒙蒙亮的天色里,他们歆羡起唐宋的工作制度来。

奉行“劳模治国”、全年民俗假期仅有18天的明朝很残酷,但在历史长河中,公务员和百姓都曾有过漫长而惬意的假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秦:最早的年假

对于先秦时期的人们来说,定时定点不用工作的日子,有两种。第一便是畋猎的时日,范围主要是王公贵族。

畋猎即打猎,这是劳动生产的一个环节,也是顺带展示武力值的大好机会。

先秦时期的畋猎,怕是比今天的世界杯还要让男人们激动,连老子也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齐景公就是“心发狂”的一员,他一连打了十八天猎,最后还是被宰相晏子拽回来的。

有趣的是,齐景公虽是个“假期爱好者”,但工作起来相当认真严谨。在位的58年里,他治国、乐身两不误,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可以说是一个协调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的优秀案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畋猎是贵族专属假期,那祭祀则是举国同庆的“长假”了。

每逢立春、夏至、端午、重阳、社日等重要的祭祀节令,民众集体欢宴,同场竞技,作社表演,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的美好祝愿和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

盛大的场面甚至吸引了“跨国人民”的拜访。

齐国的宰相晏子说服得了齐景公,鲁国的大夫曹刿却拦不住鲁庄公那颗假期出行的心。

齐国的社日祭祀最是热闹,导致鲁庄公撇下了一众大臣,欢欢喜喜地走过边境,去齐国捧了场。

《春秋公羊传注疏》里就留下了让人哭笑不得的这一笔:“诸侯越竟观社,非礼也。”

还有些祭祀不那么盛大隆重,则成了人们闲暇出游的好机会。

在《风乎舞雩》中,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描绘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休闲场景:约莫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我约上五六个好友,再加六七个小童,在沂水边用柳枝蘸着水洗浴,将一个冬天的疲懒和尘秽尽数祛除。在绿茵茵的高坡上吹过风后,我们踏歌而回,最是舒心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休沐”,最早的周末

汉朝的百姓依然是在传统民俗节日中享受假期。

比如,《史记·天官书》就描绘了西汉百姓过腊八的习俗,“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一是人数要多,二是好吃好喝。

东汉《蔡邕·独断》中描述的腊八节景象则更热闹一些:“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由此可见,团聚、祭祀、宴饮是汉代百姓放假的“主旋律”。

除此之外,“假期”的概念也逐渐成型。《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也就是说,汉代的官员们每隔五天休息一天。

“休沐”,狭义上就是休息休息,洗个澡,等头发干,毕竟发湿之后不能束冠,对讲礼节的古人来说,不正衣冠是无法坐堂理事的;广义上,也可以是看望妻儿、慰问乡里、与友小聚等一系列休闲活动。

此外,汉朝也出现了“轮休制度”。

虽说都是五天一休,但大家的“星期六”并不是同一天。轮休一方面使得公务能够有序进行,避免每隔五天就停滞一次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分散了官员的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天当值、一日轮休,待到岁末,吏民纵情宴饮。汉朝人投入工作,同样也享受假期。

唐:“父母在,多放假”

到大唐永徽三年(652),“五天一休沐”已经无法保证官员完成朝廷巨大的工作量了,因此,大唐的公务员们迎来了“十天一休沐”的日子,即“旬假”。

一旬是十天,一个月只有上、中、下三旬。与汉朝的做五休一相比,唐朝的假期似乎被削减了一半,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不少。

春节和冬至假期原本便各有七天,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寒食节假期也从三天增加到了七天。至此,大唐公务员迎来了每年三个“黄金周”。

从唐玄宗的宰相张九龄等人编撰的《唐六典》来看,唐朝的休假远不止此:算上夏至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假,民俗节日假,祖宗生日假,五月农假,九月授衣假……林林总总,还要加上旬假,大唐公务员一年的假期共计83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玄宗隶书抄写《孝经》

为什么唐朝的假期这么多? 这与唐朝的“孝”文化有密切关系。

唐代采取“以孝治国”的国策,将孝道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休假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频繁休假的背后,是对父母、恩师、皇帝责任的强调: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亲身受业的老师去世,给假三天;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

看来,“常回家看看”是古代中国法定节假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坊市

今天的我们如果主动加班不休假,日积月累,说不定还能评上个“先进工作者”,但如果“工作狂”们穿越回唐代,也许就成了不孝顺父母、不体贴家庭的“反面教材”了。

官员频繁的假日并没有让唐朝人民生活受到太大影响,反而是催生了“假日经济”。

唐朝人假期常去的地方是坊市——一道道围墙把土地切割成平直方正的小块,每一小块坊就是一户人家,每一小块市就是一间商铺,一如白居易诗中所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明:“577”工作制

到了明朝,随着超级“劳模”朱元璋上位,假期也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缩水”。

据统计,仅在洪武十七年的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这八天,各衙门提交的奏章总数就有1160件,一共提及了3391件事,朱元璋想要高效地阅毕批复,“996”恐怕还不够,确实是勤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还希望大臣们个个都是劳模。

元末官员尸位素餐,鱼肉百姓,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吃够了苦头。于是,当他掌握话语权的时候,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官吏,整顿的其中一项就是考核出勤率,迫使公务员们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工作。

伴随着超长工作日期的,还有超长单日工作时长——“每日侵晨于上画卯,至暮画酉”,导致人人“戴星而出,戴星而入。”卯时,又叫“破晓”,约为早晨5点到7点;酉时,约为晚上5点到7点。

“戴星出入”,说的是看不到星星的早晨7点和傍晚5点,所以不难推断,明朝公务员们的上班时间大约是早上5点,下班时间则是晚上7点左右,一天工作14个小时,比今天的“996”要残酷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人们去看戏

即便如此,明朝人还是练就了协调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的好本事:

在一年少得可怜的十八天假期里,他们通常会举办各种“年会”,展露出自己的第二重身份——诗人或者“编剧”。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是出自明朝。

跟现代人一样,节假日再少,人们也愿意“追剧”来娱乐自己,但明朝人追的是杂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这类青年爱情、市井生活故事,就是明朝人最爱的“减压法宝”。

清至今:双休日的由来

清朝的休假制度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宋代的“封印”制度:把每年的年尾年头相连的一个月定为假期。但除此之外,清朝不再设其他假期。

全年只放假一个月,因此这一个月显得尤其热闹。

晚清兵部主事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封印》中描述了年假期间的热闹场景:京城里“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戏楼,均无隙地矣”。

对大清公务员来说,带上妻儿策马出游,去戏班子里听听戏是一家人假期常见的娱乐活动。

但清朝的“封印”在后期滋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泼皮无赖们可不放假,并且专挑这一个月的“政府空白期”出来违法乱纪,让负责治安与司法的官员们被迫加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八月赏月》

后来,清末的教育行政长官袁嘉谷结合二十八星宿中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参考了西洋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将一周命名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星期”。1910年后,“星期日”就成了中国人的休息日。

此后的80余年里,勤勤恳恳的中国人都以“做六休一”的方式创造着财富价值。大家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的休假时间就是“星期日”,直到一个叫胡平的人抓住了改变的契机。

作为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胡平经常因为工作关系到国外出差,他发现联合国工作人员每周只工作四天半,相当一部分欧美国家也是这个制度,且每天的工作时长不超过8小时,但他们的效率并不比中国人低。

于是,胡平就开始了他的“做五休二”实验。事实证明,看似七天都做不完的工作,五天或许就可以完成。1995年的5月1日,胡平终于为中国人争取到了双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