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纪律工作,不断探索发展纪律检查制度。中共五大选举产生党的首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开创了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先河,树起了一座纪律检查制度的里程碑,也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奋斗故事。上海龙华是党的纪检监察战线革命先驱英勇就义地之一,首届中央监察委10名成员中,有4人(杨匏安、许白昊、张佐臣、杨培生)牺牲于此。

《人间清白——首届中央监察委"龙华四烈士"》一书从"革命晨曦、光明启程""浦江怒潮、烽火铁骨""监察志士、青春壮歌""回到上海、血染龙华"四部分,以杨匏安、许白昊、张佐臣、杨培生"龙华四烈士"为主线,采用多声部记叙手法来呈现他们的革命人生,同时穿插中央监察委其他烈士的革命奋斗故事,可以说是首次以纪实文学形式描摹了"龙华四烈士"等早期纪检监察先驱的革命群像和奋斗故事,既展现出党在极端严峻恶劣的环境下,探索开拓纪检监察工作的奋斗历程,又凸显纪检监察先驱们对党绝对忠诚、无私无畏的政治本色,以及克己奉公、甘守清贫的高尚精神和临危受命、以身许党的风骨气节。为进一步汲取前进力量、树牢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生动读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间清白——首届中央监察委"龙华四烈士"》,杨绣丽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以生命写就的一曲正气歌

1930年9月,华德路(今长阳路328弄)中央出版印刷机关遭到敌人破坏,《红旗日报》办报人员杨匏安、黄德宣等人被捕,关在提篮桥监狱。这是杨匏安第三次入狱。由于他使用化名,真实身份并未暴露。

周恩来冒着危险去看望了杨匏安的家人,安慰他们,并表示党组织一定会想一切办法、尽一切力量把杨匏安尽快营救出来。杨匏安母亲陈智非常感动,她也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多注意安全。

在狱中,杨匏安和律师密切配合,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被扣押8个月后终于重获自由,迎接他出狱的是《地租论》的出版。

这段时间里,家人处境更加危险,生活更加艰难。出狱当晚,杨匏安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讨论今后的安排。杨匏安最大的两个儿子当时都十几岁了,在党的印刷机关当学徒,已经懂事,他们首先表示要跟着爸爸走革命道路。

那天晚上,母亲陈智扫视着孙子孙女营养不良的瘦弱身躯,看着杨匏安苍白的脸庞,潸然泪下,对他说道:"我们做这些事情,没钱不说,小孩没书读也不说,可是上街都提心吊胆的,是不是我们回到老家去,你也休息一段时间,调养身体?"

杨匏安沉默了一会,说道:"革命现在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不能休息。"接着又说道:"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再穷再危险,也要革命到底!"

母亲陈智和杨匏安为此争吵过几次,老太太也是有文化有定见有个性的人,她守着自己的道德做事。有一天,她想通了,召集全家人,对杨匏安说道:"既然你已经下定决心,为实现革命而继续工作,我们全家人都会尽力协助你,直到革命成功为止。"

然后,她教育孙子杨文达等人:"参加革命,是不计代价和后果的,也是要流血的,说不定哪天就都牺牲了,要有这个思想准备,下好这个决心,尽一个国民应尽的天职!"杨匏安的孩子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忆起这件事,仍觉得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感觉祖母、父亲的话回响在耳边。后来杨匏安的孩子们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

杨匏安第三次出狱后,担任了中共农民运动委员会副部长。由于他患有严重肺病,再加上8个月的监狱摧残,他的身体更差了,常常喘不上气,但他的革命精神依旧旺盛。当时,中共中央以中国互济会名义在上海举办了一个干部训练班,约每月一期,每期30人至40人,主要培养中央苏区和全国各地中层党员领导干部。杨匏安担任干训班教师,不顾身患重病,不辞劳苦给学员们讲课。

1931年7月25日,国民党党务调查科驻上海特派员黄凯,在总巡捕房西罗斯带领下闯入公共租界东有恒路景星里,这里是新的中央出版发行部机关,也是杨匏安、罗绮园等人的居所。特务们趁着清晨开门倒马桶的时候闯进门来,大喊道:"杨匏安,你被捕了!"

杨匏安正卧病在床,他的妻子吴佩琪正准备去火柴厂上班。知道自己可能暴露了,杨匏安仍十分镇定,他对特务们说道:"你们搞错了,我叫陈君复,这里没有杨匏安!"

黄凯等人根本不给他任何辩解的机会,不由分说将他铐上手铐,并对他的家进行彻底搜查。这时候,特务们简直有点不敢相信眼前所见,这居然就是一个著名的共产党领袖的家?尽管他们知道共产党人一般清贫,可是杨匏安的家也太清贫了。他们一家老少个个面呈菜色,杨匏安本人留给特务及巡捕的印象,更是只有"贫病交加"四字可以形容。

他们在杨匏安住处搜到共产主义书籍一网篮及著作一卷,从杨匏安身上搜到5元票一张、1元票二张和眼镜一副。

这就是国民党特务从杨匏安身上搜到的全部物品,这位被国民党通缉的共产党首要之一的全部财产,只有7块钱,这就是他们一家十口仅有的生活费!这何尝不是杨匏安清贫自守的真实写照!杨匏安一生坚持清廉做事、清白做人,周恩来曾多次高度评价说:"杨匏安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特务们将杨匏安强行押走,接着便看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儿女牵衣,老母抱哭……特务们制造过不知多少残忍、血腥的场面,此刻却仿佛石化一般静默无言,特务和巡捕纷纷转过头去,不忍看这撼人情景。

杨匏安被捕后,先是被关押在公共租界上海工部局汇山捕房,敌人对他进行审讯。他除了坚持说自己是陈君复外,什么也不说。当天晚上,一个叛徒来找杨匏安谈话,告诉他国民党已经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了。

7月27日,杨匏安被移交到淞沪警备司令部侦查队,关押在南市白云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云观变成了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地方。杨匏安在这里与几个难友关在一起,其中有一个叫胡向荣的中学生、一个姓陈的大学生,还有两名工人,都是被叛徒出卖的共产党员。杨匏安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出去后继续干革命。

这时,黄凯又来劝降,要杨匏安为了个人前途、个人健康着想,最好自首,否则难有活路。杨匏安见身份已经暴露,干脆表明自己随时准备牺牲。他身体虚弱,但神情自若。

由于杨匏安不只是共产党要人,也做过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组织部秘书及代理部长,兼过国民党广东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加之他素来清廉,许多国民党大员对杨匏安也要高看一眼,杨匏安算是享受了特殊待遇,他始终没有遭遇任何刑讯。他的声望和地位,都使特务们不敢轻易对他用刑。特务黄凯对他甚至还颇为尊敬、佩服,希望杨匏安能够为个人、家庭着想,选择自首,但是杨匏安拒绝了。

之后杨匏安被押解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关押,蒋介石亲自安排熊式辉、吴铁城等国民党要人劝杨匏安投降,都被杨匏安严词拒绝,他表示自己宁死也不会投降。蒋介石又搬出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作说客,也告失败。

杨匏安被捕后,周恩来等人曾千方百计设法营救,还委托聂荣臻、潘汉年与宋庆龄、何香凝联系救助,宋庆龄、何香凝也曾向蒋介石交涉。

蒋介石给杨匏安写了两封亲笔信,通过警备司令部转交,归劝杨匏安,杨匏安直接把信撕了。

这个消息由秘密渠道传出来,周恩来等人判断敌人会把杨匏安押到南京,准备在押解途中进行武装营救。

谁知蒋介石亲自给警备司令部打电话,令人把杨匏安带到办公室电话旁,杨匏安就是不接电话,警备司令硬把话筒塞给他,杨匏安把话筒给摔了,并斩钉截铁说道:"我从参加革命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

蒋介石勃然大怒,下令"就地枪毙"。营救计划无法实施。

杨匏安给家人写了一纸遗书,上面用铅笔写道:近日有南京方面的人来劝我,我不为所动,家人千万不要接受这些人的钱和物,如果不能生活,就立即南返,玄儿不可顽皮,缝纫机不可卖掉!

1931年8月的一天,敌人将杨匏安等8人秘密枪杀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内一块荒地上。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在狱中,杨匏安仍旧像太阳,散发着光辉。他写下诸多诗作,几乎每篇都有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然,这些诗句如"杀头何足惜,名节最堪珍""赴汤归来又蹈火"经难友传诵而流传下来。其中完整流传下来的一首五言律诗题为《示难友》,是杨匏安以生命写就的一曲正气歌,诗曰: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作者:

文:杨绣丽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