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楞严经》,前面讲了“七处征心”的前四处,明白了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潜藏在眼根之内,不在开合明暗处,接着是第五处。
前面四处征心都是从世间法来讲的,后面的三处则是从出世间法来讲了。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译文】阿难说:“我曾听佛开示四众,因为心生于是种种法生,因为法生所以种种心生。我现在在思维,那么这个能够思维一切事物的本体,就是我的心性。随着境界现前,这个思维体与之相合,然后我的心就产生了。这个心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三处。”
【解读】这里的“法”,是指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现象都称之为法。我们都知道,万事万物皆是自心的显现,所以「心生故,种种法生」。
我们的本心自性在遇事时,有了缘起,就会随感而应,从而生出一个心,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因缘和合而生。
此时是六祖大师说的“真如自性起念”,所以这个心是真如自性的妙用,从而能够显现一切,即一切相,遍及一切处,这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
人原本无心,是遇事对镜生出了心,这就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问心何来?因境而起。故佛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现在的人常把心形容成思维、思想,它是因为外界客观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影像,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比如,当你遇到了一朵花,于是就生出来了一个心念,告诉你这是一朵花。当你没有见到这朵花时,就没有这个心生出。
所以心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落谢的影子,是因为外界的诸多境在,才在遇事时,着在境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然后立名字,发生爱瞋、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