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人没时间旅游啊!
真正能投入身心,全心全意享受这个过程的人永远是少数,而多数人的“旅游”不叫旅游,最多算走了一个过场,完成了“到此一游”的小小心愿。更重要的是因为国人旅游不是旅游,是在完成一张叫做‘我这辈子去过多少地方’的卷子。
因此这一过程,裹挟了国人太多迫切想要实现的东西。
所以你会发现,你明明在旅游的路上,却还要想着孩子下半年的学费、明天要上班今天能不能去够想去的地方、不知道去下一个景点门票贵不贵人多不多、消费高不高、会不会被宰客、路上堵车不堵车、回来是搭公交车还是打车......
当然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是表明一个态度:
我们在旅行途中“背负了太多东西”,而这个包袱,可能来自于我们自己,可能源自身边的任何事,但更多的是当下我们这个社会“浮躁的环境。”
另外,这里的旅游不单单指旅游,它表达的是我们国人生存的现状和活着的一种累,你可以理解是身体上的累,也可以理解是精神上的。(文章不长叨扰2分钟,会有收获感如果认同劳烦点个赞,点个再看,在此谢过。)
社会“时钟”的焦虑
社会时钟,这个概念是1976年心理学家伯尼斯·钮加藤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这个时钟普遍存在人类社会,它没有制造恐慌,却真实存在于人们的心里。
人们不停在问:下一步我该去哪里,干什么?
有这样一个场景,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你看看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十个里面有九个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生活着。没工作的在被催工作,工作的被催婚,结婚的被催要孩子,在时钟进程上一直被赶着往前走,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不仅偏离“社会时钟”的人焦虑;跟着“社会时钟”的人也焦虑。
从来就没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有人对你说,中国人全球幸福感爆棚,你会怎样回答?我会说,去你的幸福,下个月的房贷马上就到了哪里幸福了?
确实,国人身上背负的东西真的太多了。
多数上班族只要处于这个社会体系中的,除了国家规定法定假日和固定的单日双休,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为此我特意找了历年来假期变化纪律。
1949年—1994年我国实行了一天8小时工作制,每周48小时工时制度,即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6天,周日休息1天。1952年,国家根据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规定,为保障人们健康,又贯彻了8小时工作制或低于8小时,后规定应缩小至七小时或6小时。
这时间一直延续到1994年。
1994年开始,开始有了延续加班的先例,即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有加班费。到了1995年开始有了一周工作5天休息2天的先例。1995年5月1日,完全意义上的双休日工作制正式实施。
但从2007年以后情况开始改变,人们上班时间开始日益增加,相应法定假日也不同程度上缩短休息假期,更多的转变为调休制。总的来说人们时间成本不断在增加,工资却跟不上日益上涨的物价。
到了现在,私人企业公司或单位,对员工时间剥夺更是厉害。前有996说是福报,之后有人提出616工作制度。前面喊调双休,后面就淹没在无休止的沸腾中。
这样的工作强度,国人很难有旅行时间,更别说玩的舒心开心。
即便争取了小三天长假,去的各个景点又立刻把你愉快的心情打回谷底。
中国景区处处围墙收费,处处要门票
中国景区的墙,如果全部加在一起足够饶整个地球十几圈。围墙之后是中国的大好河山,围墙之外是无数望眼欲穿的游客心情。
前段时间,多个景区如黄河壶口瀑布,青海湖、梅里雪山等著名景区纷纷被筑上围墙,想看得先收费。事实上,这种围墙几乎遍布了国内80%以上的景区。
这对很多人人来说,是糟糕的。
相比具有盈利性的景点而言,把祖国大好河山圈起来的这种行为更让人无力接受。也就是说,你没钱去哪儿旅游都一样的累。
而那些适合旅游的又大多不是给你的旅游的。
我们的假期既统一又讽刺
一般来说国内大的假期,如春节、元旦、国企、中秋,假期相对要长一点,但对要出门旅行的人不见得是件好事儿。因为大家都放假平日大家都在忙,于是你会看见,杭州西湖桥山站满了人、某个公园人满为患,排起百人千人长队伍等待买门票。
如果自驾,你需要考虑事件和堵车的概率。
如果搭乘火车等,需要考虑有没有票。去了当地还要想想晚上住哪里,会不会酒店大涨价等等。最常见的结果是,7天小长假,有至少2天浪费在了路上,还有至少3天浪费在找酒店、买门票上。就算进了景区,你得忍受人挤人的夸张场面。
因此你会发现,一场旅行钱没少花,罪没少受,心情还有点糟糕。
这能不累了。
很多人把“旅游”简单当成了出门走一走看一看,对也不太对,真正的旅游应该是快乐的轻松地愉越的。这也是累的原因之一。
国人旅行大多盲从
很多人旅行前很少会想一个问题,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去哪儿个地方?多数时候都是听了朋友介绍或者平台推送,至于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几乎没有概念,这就是盲从。
另一个,很多人是在完成一张叫做‘我这辈子去过多少地方’的卷子。
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有一部分人,他追求的是数量和成就感,所以去了哪里根本不重要,过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去了很多地方,但你要问那里有什么,那里好玩恐怕无法回答你。
这一类人特点是,为了完成任务不顾身体的疲劳和休息,追求短时间的快感。往往忽略了停下来感受的时间。总的来说造成这一社会现象是多方面的,但还是那句话,是我这个社会太浮躁了。
相对国内“自我压榨式”工作模式,国外一些先进的工作模式或许可以尝试。
在一些国外博主生活分享中,他们一些国家的一天工作时间可能都比不上玩耍休息的时间,甚至多给你加班的机会都没有。这些多出的时间他们可以聚会、休息、看书、甚至去旅行。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时轻松的,没有牵绊。
所以旅行变成了真正的旅行。
今天,我们都在为自己的时间、待遇而努力奋斗着呐喊着。生活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尤其今年感觉挣钱特别难,各行各业都在卷。
希望,我们不要成为时间的工具,成为各大公司企业的工具、做一个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的人。我们的国家也应该积极考虑,把人们从忙碌中逐渐解放出来。
解决人们焦虑的根本问题,我想到那时,应该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醒悟,更多的年轻人不在盲从旅游,他们开始有意识的避开假期,不去人挤人,把空余时间拿去旅游。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另外我觉得应该把“旅游”改成旅行,毕竟行就在脚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