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国庆节,小区举办活动,中间有个自由上台表演节目的环节。

大人们老成持重,不愿当“显眼包”,倒是孩子们争先恐后。

站在我旁边的有对母子,男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看起来跃跃欲试。

他眼神里闪着光,艳羡的盯着前方十米处的舞台。

等到上一个小朋友唱完歌下台后,小男孩就拽着妈妈的胳膊说:“我也想上去唱歌”。

语气中带着一些希冀向往,又有几分紧张忸怩。

按常理,这种事,家长一般都会支持鼓励。

但男孩的妈妈却实实在在的泼了一盆凉水:

你赶紧消停点吧,平常让你在家里唱,都张不开嘴,这时候挤什么热闹?

听见这话,男孩眼眶忽得就红了,闪着泪花,带着哭腔小声嘟囔道:“在家里,那是我不想唱”。

不过男孩妈妈直接忽视了孩子的诉求,反倒有些不满的呵斥道:“把你的眼泪忍住,别给我丢人”。

工作人员察觉到了动静,十分配合的把话筒递到了小男孩面前。

只是与刚才相比,此时的小男孩眼里仿佛失去了光,唯唯诺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妈妈有些气急,又出言说道:“刚才你想唱,现在阿姨把话筒给你拿来了,你又不唱了,真是没出息”。

小男孩低着头,既没有出声,也没有接话筒,只是豆大的泪珠,一个劲的往下掉。

画面定格了一分钟,场面尴尬。

等到工作人员无功而返后,男孩妈妈便开启了指责批评模式,就好像是她自己刚刚出了一个天大的丑一样。

只是,她或许始终都不会明白,儿子的前后变化,全是拜她所赐。

她可能也没想过,自己无处不在的高压、强势,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灵创伤,留下多少的怯懦、敏感与脆弱。

短短的十分钟,她用三言两语,亲手扼杀了自己儿子的勇敢、自信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想起弗洛伊德说过的一句话:

决定人一生幸福的,是童年时期是否自卑。

越是自信积极的孩子,越能在一片琐屑的生活里,走出康庄大道。

越是自卑脆弱的孩子,越会带着满身疲惫、一身伤痕,过得郁郁寡欢。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天生自卑,大多都是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才使得他们走入了成长的逼仄与昏暗之中。

那么如何做,才能养出一个自信阳光、又有出息的孩子呢?

其实,无论家庭是穷还是富,真正聪明的家长,一定会在3个方面表现的“大方”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不吝啬于夸奖

网上有一段视频,曾引起过无数网友的热议。

视频中,14岁的女孩,为自己和妈妈做了丰盛的饭菜。

原以为得到的是夸奖,可结果回到家的妈妈不但不感动,反而生气的质问说:

我要表扬你吗?你跟我做那么多菜,怎么吃啊我们俩……

妈妈一顿狠辣输出,毫不在意刚刚还目光灼热期待,此时却眼角噙泪委屈的女儿。

那个画面,隔着屏幕,都令人无比窒息。

我们不得不承认,成年人的思维更加理性成熟。

但如若为了守住这份“理性”,就得以伤害孩子为代价的话,那这笔买卖实在愚蠢的可怕。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积极权威期待。

说的是,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变坏,就打压和否定他,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变好,那么就要鼓励、夸赞和肯定他,慢慢地,他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这跟“标签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那些不吝啬夸奖的家长,往往能让孩子的成长得到很好的滋润,从而才会开出自信之花、成功之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②不习惯于比较

网上有一项关于“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的问卷调查。

结果排名第一的就是:最恨父母拿我跟别人比较。

不少家长可能觉得,有“比较”才会有“竞争”,这种一种催化孩子内部驱动力的教育方式。

可事实上呢?

“比较”的核心逻辑,其实是一种不认可,也是家长在面对差距时,把情绪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无能怒吼和宣泄。

就像李玫瑾老师在一档节目中说的那样:

比较,是一种病态现象,这类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出问题。

一方面,一声声比较,其实就是一次次的打击与否定,轻则伤害孩子自尊,重则会让他们变得自卑、焦虑,甚至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父母觉得“比较”是在促使孩子进步,可听在孩子耳里,却是父母在表达对自己的不满,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失衡,从而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种影响与伤害。

所以,与其想通过“比较”来刺激孩子,还不如多点认可和肯定,让他们静待花开。

就像那些聪明的家长一样,永远不比较,不对照,只要按时施肥浇水,静待花开就好。

请记得,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优秀的种子,只是花期不同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③在信任方面,要大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家长习惯于把以下几个句式挂在嘴边:

他不懂、他不会、他不行……

殊不知,越喜欢说这些话,越会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越会给他们的未来设限。

而家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达,其背后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掌控感。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在孩子这里,希望得到绝对的掌控权。

而对孩子不断的打压、否定,可以有利于这种“掌控感”的高度呈现。

第二,全能自恋感。

UM心理主笔妙黛说过一句话:

很多父母在生理年纪上,已经老大不小,但在心理年纪上,却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因为受到全能自恋感的支配,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全能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父母眼里,哪怕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在他们看来也是啥事都不会做的“小孩子”的原因。

可问题是,当我们对孩子缺乏信任,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要为他们大包大揽。

如此一来,不但会使得家长自己劳心伤神,而且更重要的是会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给他们的发展和学习设置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聪明睿智的家长,往往对孩子有着充分的信任。

这种信任,让孩子自己可以去接触更多的事物,接受更多的考验,从而无论是自理能力、心态还是抗挫力,都有着非常好的发展。

而这些都会在孩子未来的成长路上,爆发出极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