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常常说我军惯用的战术是运动战和围点打援,而在历次战争中,围点打援出现的次数不在少数,在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灵活机动用出了这个战术,但不是说全部成功,也有几次是失败了,这就引出该如何正确的破解围点打援这个战术,而今天我们主要从反方向来看国民党将领们是如何应对的,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1.傅作义——围魏救赵
解放战争初期的大同集宁战役,是一场打援和反打援的经典较量。 战役开始前,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专门在阳高召开联席会议,作了攻城和打援两方面部署,计划以 5 个旅进攻大同,以 4 个旅应对可能出援的傅作义部队。进攻大同作战开始后,根据战前设想, 用半个月至 20 天时间攻克大同,但后来计划赶不上变化,部队猛攻一个多月都无法破城,这就给战局因此充满了变数。
同时大同位于晋、察、绥三省交界处,属于阎锡山第 2 战区,毗邻傅作义12 战区。解放军围攻大同期间,蒋介石为促使傅作义增援大同,专门把大同划归12 战区。 傅作义得到扩充实力的机会以后,他开始增援了,但他没有直接出兵大同,而是采取了围魏救赵之策,调派精锐主力,奔袭解放军兵力薄弱的兵家要地集宁,借以达到解围大同的目的。同时,傅作义还采取瞒天过海之计, 用和平解决名义,派代表与解放军大同前线指挥部谈判,以麻痹解放军,掩护其军事行动。 傅作义选择集宁,可谓慧眼独具。
影视中的大同集宁战役
为啥呢,因为集宁是平绥铁路上的一个重镇,他和华北重镇张家口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只要攻下了集宁,不仅可以解围大同,还可以直接撇开大同直逼晋察冀的首府张家口,傅作义这一招确实是一箭双雕,等傅作义的部队到达集宁以后,立马开始了进攻,由于我军的主力都在大同前线,所以集宁这边对付傅作义的精锐显得很吃力,后在经过一番鏖战以后,集宁失守,大同的我军也撤围了。
此役解放军打援失败,最主要原因是对傅作义出兵的数量和速度估计不足,认为其出动兵力最多不超过4个师,结果傅作义一下出动了9个师3万余人。 此外,傅作义所部长期在草原一带活动,擅长轻装疾 进,隐蔽行踪,长途奔袭。此次奔袭集宁,其部 9 月 3 日出发,9 月 5 日即占领集宁门户卓资山。而第二个失败的原因是,我们原本以为傅家军在攻破卓资山以后,就该南下解围大同了,可没有傅作义是接着攻打集宁,不过这一次他的围魏救赵虽然赢了,但在之后的涞水战役和新保安战役中,我军又灵活多变的使用围点打援,灭了他的王牌35军,也算是一报还一报。
傅作义
2.杜聿明——持重出击
1947 年 6 月,东北民主联军三战四平失利,是解放军历史上的著名败仗。军史学者回顾此战时,往往 从攻坚角度探究论述。事实上,国共两军的打援、反打援作战,也是决定战役胜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战四平前夕,东北民主联军刚刚重创了四平守军71军。这一战中,东北民主联军运用的是典型的先点后援战法,即围攻怀德、吸引四平71军来援,随后先克怀德、再创 71 军于大黑林子地区。大黑林子作战后,四平防务空虚,这原本是一个乘胜攻城的好机会, 但东总却令人意外地分兵执行其它任务,从而给了四平守军重整防务之良机。
等到1947年6月的时候,民主联军正式进攻四平,而防守四平的是号称黄埔虎将的陈明仁,而东野以 7个师的兵力攻城,另以 17个师的兵力位于四平南北地区打援,可没想到的是,陈明仁以完善的防御攻势和拼死力战的决心,与攻城我军死死缠斗在一起,一时之间战场陷入了胶着。
影视中的陈明仁
而此时的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他面对此情况,也是有着独特的办法,他深知解放军围点打援战术的厉害,同时又在其塔木、大黑林子等地屡遭围点打援之“黑手”,因此他对增援四平十分谨慎,所以我们称他的行动为持重行动也没有不妥,首先杜聿明调集兵力扫荡本溪方向以巩固沈阳门户,这是他的第一步,不求主动,但求自保,接下来第二步就是用通讯电台紧密的坚守四平前线的战况,等到战场白热化以后,东野的将部分攻城部队和预定打援部队互换,这就给了杜聿明可乘之机,他这才决定北上增援。
面对此情景,东野也是做了部署,我军计划以十个师迎击杜聿明的援军,可没有想到,杜聿明出动的是超强阵容,几乎把东北的王牌军都给掉了过来,其中就包括国民党“双子星”新一军和新六军大部,还包括号称第六大主力的五十二军,这就造成民主联军前后皆是强敌,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为此民主联军只得匆匆结束了三打四平。
东野林总
纵观杜聿明这一场“局部”胜利,他把握战机确实挺准确,他知道,如果贸然增援,无疑会成为我军的盘中餐,而杜聿明也以这一场局部胜利为豪,自以为掌握了破解我军围点打援的办法,到了一年之后,我华东野战军攻打济南,又开始围点打援,可杜聿明这次面对的是从不按常理出牌的粟裕副司令员,他采取围点打援和攻城打援并存的战略,既要攻城,也要打援,而且粟裕早就准备了在打援中歼敌一部,当时杜聿明意欲重现四平持重待机之“功绩”。他在对济南王耀武说:“如若打起来,只要你们能守十五天,我指挥的部队一定可以到达济南,解你们的围。很明显,杜聿明在谈自己的“经验主义”,可他没有考虑到,此时的解放军早已今非昔比了。
影视中的杜聿明
3.邱清泉的侧翼迂回
在国民党军队中,老蒋最信任的就是黄埔将领,其中就包括黄埔一期毕业的杜聿明、二期毕业的邱清泉。与师兄兼老长官杜聿明一样,邱清泉也是在中原战场长期与我军交手的国民党将领,也数次领教了我军的围点打援,同时他比杜聿明多了一份经历,那就是在德国留过学,带兵指挥也更喜欢剑走偏锋,这也为和我军交手,积累了一定的局部战果。
1948年,我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开始进行豫东战役,而战役的目的就是重创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豫东战役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粟裕趁开封空虚之机,指挥华东野战军第 3、8 纵队进攻开封,邱清泉兵团驰援不及,先失一局。这一阶段,邱清泉第五军的战斗不是太猛烈,没有和我军开展白热化的战斗,等到第二阶段,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这就使得战役的看点越来越足了。
电影大决战中的邱清泉
开封失守后,国民党军统帅部严令增援的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重占开封,寻找华东野战军决战。华野则主动放弃开封,在运动中寻找歼敌良机。6月29日,华野分割包围区寿年兵团于睢县西北地区。在此前后,华野派出强有力之部队,在杞县东南地区坚决阻击邱清泉兵团。从6月28日开始,两军激烈交锋,突击和阻击的较量迅速趋于白热化,其中桃林岗地区作战尤为激烈,而华野把最擅长防守的十纵放在了阻击阵地的最前沿,这就让邱清泉大吃苦头,猛冲猛打了好几天,即使偶尔占领了部分阵地,也会重新被我军打出去,面对此情况,老蒋让飞机给邱清泉空投了一份亲笔信,大概意思就是说,要是第五军还是没有进展,就撤了邱清泉的职务,甚至以“杀头”相威胁,这就让他急眼了。
于是,邱清泉拿出蒋介石空投的信函传示部属,断言说:“我们人困马乏,共军也人心惶惶,谁能坚持到最后五分钟,谁能出奇制胜,谁就打胜仗,我决定实行迂回战。”7 月 5 日这一天,邱清泉以一部牵制当面华野阻击部队,另合编左翼迂回兵团,冒险实施迂回作战。 邱清泉此举隐蔽突然,大大出乎华野意料之外。7 月 6 日,邱清泉所部主力进至尹店东南,陷华野大军于腹背受敌之境地。粟裕综合考虑后,最终于当晚命令各部队撤出战场。邱清泉趁机尾追攻击,略有俘获。
左邱清泉
就说邱清泉这一招其实很冒险,要是我军发现了他的意图,给他实施一个反突击,这就基本结束战斗了,但邱清泉孤注一掷,大胆冒险,这就体现出他用兵的刁钻,也确实是我军的一个劲敌。或许是尝到了侧翼迂回的甜头,在淮海战场中,前来徐东救援黄百韬的邱清泉还是想用这一招来破局,没想到的是,我军竟然也用同样的一招和他过招,两支军队在潘塘碰上了,双方随即展开大战,解放军的任务已不是原来单纯的阻击,也是要破敌一路,所以用的方法也就多了,而粟裕同时喜欢出奇制胜,这才有了这种局面。
4.卫立煌——弃车保帅
1948初,东北民主联军开始四处征战,尤其是在冬季攻势中,灭了陈诚最为器重的新五军,后又四打四平,使得东北战场的天平彻底倒向了我军,鉴于国民党军连战连败 , 军心动荡,于是,损兵折将的陈诚被替换了下去,换成了虎将卫立煌,并且成立东北剿总,由卫立煌担任总司令,卫立煌上任之后,他放弃了以前四面出击的打法,他以守代攻,把东北战场的国军主力,全部龟缩在长春 沈阳 锦州等几个大城市中,不仅如此,他还在内部全面推广“见死不救”战法,无论解放军围攻哪座城池,无论守军如何告急求援,无 论蒋介石如何催促劝说,始终不出兵救援。甚至还专 门作出规定,对被围部队越级向蒋介石请求援救的, 以总部名义加以警告,再有越级行动,必定严办。
这种战术看似是消极,可从围点打援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种战法,也是卫立煌出于了解我军,所作出的应变之法,这就使得两军对峙长达半年之久,这半年中,民主联军没有在出现像围歼新五军那样的战绩,我军战士们也对国民党这种战术有了些许无奈,所以戏称这种战术为“乌龟战术”,最后等到辽沈大战中,才消除了这种局面。
中间卫立煌
5.蒋介石——请君入瓮
作为国民党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应对围点打援 这一问题上,应对原则是逢围必解、逢急必救,而且 经常不察战势、不讲战法,每次都以最直接、最常规的办法实施救援,结果往往是送军入瓮、自投罗网。 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辽沈战役增援锦州和淮海战役 救援黄维两次行动。
辽沈战役中,我军用几天时间就攻破了锦州,这种情况之下,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先机,可蒋介石全然不顾现实状况,石却命令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继续开进,妄图夺回锦州。要知道此时东北国民党军面临的形势是,锦州易手,后路断绝,长春弃城,士气沦丧, 在这种形势下夺回锦州无异于痴人说梦。正是在蒋介石的干预指挥之下,使得廖耀湘兵团踌躇不前,前进也不是,后退也不行,踌躇之中就断了先机,然后就在辽西地区,稀里糊涂的就被我军分割消灭,在指挥上,也没有发挥出他远征军名将的作战风格。
影视中的蒋介石
此后,蒋介石仍然没有吸取教训。接下来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以几乎完全相同的方式接连重蹈覆辙。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蒋介石意图三路对进、收复宿县,这简直就是锦州的翻版,结果黄维兵团不出意料地陷入重围。
但为了救出黄维兵团,蒋介石竟然再次要求北线的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出来再打。”杜聿明深知解放军围点打援的厉害,随即建议,“让黄维守着, 牵制敌人,将徐州的部队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 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徐州集团各部敌人 攻击,以解黄维之围。”蒋介石经反复考虑后,勉强 同意了杜聿明的这一方案。但就在杜聿明集团全力撤退的关键时刻,蒋介石突然强令其全体转向,立即解救黄维兵团。对蒋介石亲自送上的重礼,华野迅即笑纳。数日后,杜聿明集团被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一带。 最终黄维、杜聿明两大主力均被全歼于淮海战场。
影视中的黄维兵团
从战术的层面来看蒋介石的这两次操作,他是特别犹豫不决,缺少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明知道我军以布下重兵,可他就是固执已见,让部队白白往我军的口袋里面钻,而我军面对这样的大礼,又岂能拒之不受。
纵观解放战争这几场著名的围点打援,国民党能够救援成功的战例都早解放战争早期,那时候我军兵力不足,面对着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王牌军,打的很是吃力,所以他们一旦做出正确的变化,再加上装备的加持,极有可能把战役的天平拽向他们一边,而到了解放后期,我军通过大练兵和以战养战,早已实现了脱胎换骨,而且对付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而他们还在用过去的经验来对付现在的我军,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接连失利。
再就是,从这几个人破解围点打援的方法来看,邱清泉和傅作义的破解方法,是难度系数比较高的,对指挥员的军事素养要求很高,下面就是杜聿明和卫立煌的战法了,这种战法是保守有余,进取不足,最后就是蒋介石的请君入瓮了,要是没有他的瞎指挥,我军在辽沈和淮海中,也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战果。
民主联军猛攻锦州
图片来自网络(含百度搜索)探究真实历史 宣传正能量 无不良之引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