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初,刚刚经历湘江血战的中央红军抵达湖南通道县城,这座城市现在称为“通道侗族自治县”,它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是湖南、广西和贵州三省的交界处,在历史上,通道县是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素有“南楚极地”之称。此时蒋系中央军、湘军、桂军等敌人正从三面对红军进行合围追击,其先头部队始终紧咬着我军后卫,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战湘江剧照

在连续七天七夜的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损失极为惨重,从出发时的88000余人(最新史料,原通常写作86000余人)锐减到30000余人,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和红八军团损失尤为重大,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当时“最高三人团”的指挥怨声载道。在通道县城,红军高层需要研究决定红军下一步的进军路线,召开了最早挽救红军命运的“通道会议”,这段历史后来被改编成为电影《通道转兵》。

通道会议上的重大意义在于,红军指挥层第一次集体否决了军事顾问李德的方案,改变了原定行军路线,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第二次“湘江惨败”。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原定目标,是前往湘西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在湘鄂西苏区落脚并发展壮大。起初的行进路线,也与之前红六军团前往湘西走过的路基本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德剧照

但问题是,这个战略目标已经毫无秘密可言,蒋介石及其幕僚正依照这个路线调动兵力张网以待。除增兵围剿红二、六军团之外,蒋介石在中央红军北上湘西根据地的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驻以重兵“守株待兔”,连同追兵一起,总兵力是红军的十倍不止。也就是说,如果中央红军按原计划继续向湘西进军,将再一次落入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之中,恐有全军覆没之虞。

而湘江之战的惨痛损失,已使红军各级指挥员对以李德为首的“最高三人团”产生了信任危机,因此1934年12月12日在通道开会研究红军下一步行动方案时,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受邀参加,根据解密的史料,这应该是周公的提议。会议开始后,李德首先发言,坚持从通道继续向北进军,按长征一开始就确定的路线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剧照

毛泽东拍案而起紧接着发言,认为中央红军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那个方向上敌人的数道封锁线也已经设置完毕,中央红军必须暂时放弃这一念头,毅然掉头西进,杀入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贵州,争取在川黔边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也能够让疲惫的红军得到休整。

然而李德固执己见,双方的争吵非常激烈,为了挽救这仅剩的30000红军,毛泽东用快速的语言和精辟的分析,驳得李德哑口无言,后者“怒火中烧愤而退场”。在事实面前,与会其它四个人一致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北上湘西的计划,红军挥师入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道会议剧照

这是两年多来,红军高层第一次集体否决所谓“洋顾问”李德的意见,使蒋介石合围红军的阴谋彻底落空,其历史意义非常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后来遵义会议的“预演”。当时的贵州没有蒋介石中央军的存在,只有军阀王家烈第25军的十二个旅,黔军士兵大多是战斗力极差的“双枪兵”,在英勇善战的红军面前一触即溃,从而使中央红军迅速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也召开了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还补充了数千名贵州籍新战士。

而改变这个进程、挽救中央红军、最终走向胜利的,几乎是毛泽东在历史关头凭借一己之力所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西进贵州的作战行动,完全打乱了敌人的预定军事部署,当敌人重新调整队形和方向追上来的时候,几十万人马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山区疲于奔命并且破绽百出,于是才有了毛泽东指挥红军在长征路上最得意之作:四渡赤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