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国庆节不仅使爱国思想得以发扬,更是承载了民族的凝聚力。值此国庆佳节,我们也来看看迦牟尼佛是如何爱国的?

佛教具有源远流长的护国爱国传统,作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更是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后世弟子示现了应该如何“报国土恩”。那么,释迦牟尼佛都有哪些爱国的事迹和护国的思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力止战 守护祖国

释迦牟尼佛出生的迦毗罗卫城是印度一个弱小的国家,时常面临着大国的威胁。释迦牟尼佛虽然出家修行,但时刻不忘祖国,当自己的国家迦毗罗卫城遭受邻国㤭萨弥罗国的入侵时,多次用自己的行动来拯救他的国家。释迦牟尼佛前三年,㤭萨弥罗国波斯匿王之子毗琉璃王即位后,率领大军欲攻伐迦毗罗卫城。释迦牟尼佛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国家的安危,他便来到毗琉璃王军队必经的道路上,在一棵没有枝叶遮蔽的枯树下静坐。毗琉璃王见到释迦牟尼佛后,便下车对他说:佛陀,那边有枝叶繁茂的大树,您为何不坐到那里乘凉,却在这枯树下静坐?释迦牟尼佛回答道:“亲族之荫,故胜外人。”意思是说,自己的国家都快要被灭亡了,还有什么荫凉能比得上祖国和亲族的荫凉呢。凶暴的毗琉璃王听到此话也深受感动,立即停止了进攻,暂时延缓了迦毗罗卫城和释迦族的灭亡。此后,毗琉璃王又向迦毗罗卫城发动了两次战争,都被释迦牟尼佛所制止。虽然在强大㤭萨弥罗国的进攻下,迦毗罗卫国最终被灭,但释迦牟尼佛不忍祖国和亲族的不幸,他的护国之举令人感动。

还有一次,拘利族与释迦族人在争夺水源,准备为水一战,佛陀阻止他们说:以血换水,请问水贵还是血贵?两族人听后终于省悟,放下干戈,使自己的父母之邦避免了一场战争之苦。从释迦牟尼佛的护国的行动可以看出,他虽然出家,但依然热爱着自己的故乡,并努力用实际行动拯救自己的祖国,他的护国之情为后来的佛教徒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积极防御 倡导和平

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当时的印度大国之间战争频繁,释迦牟尼佛反对此类战争,大力宣扬慈悲济世的和平教义。在《中阿含·雨势经》等经典里,提出富国的方法。在《中阿含·七法品城喻经》中讲述一个国家要具足“边城七事”和“四食丰饶”,才能不被外敌所破。“边城七事”就是要在边境地区修造坚固的防御瞭望楼,开凿深广的护城池,修建开阔平坦的道路,训练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四种兵力,预备弓、箭、鉾、戟等各种兵刃,有勇敢智谋的守卫大将、修筑高峻牢固的城墙等七项保卫国家的措施。“四食丰饶”就是要边城多储备水、草、樵木,稻谷、畜麦和大小豆,以及酥油、蜜、甘蔗、糖、鱼、盐、脯肉等生活食品。释迦牟尼佛的这些主张,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对于国家的自我防御观念已相当完备。可以看出,这些防御措施的提出,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真切热爱。

根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佛经常游化五印各国,积极倡导和平,教化当时各国国王,努力熄灭战争。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中,释迦牟尼佛专门为波斯匿王等十六国国王宣讲救护和保卫国家的道理,指明护国应采取的措施。释迦牟尼佛认为,仁慈之心是护国的根本,有了仁慈之心,人人安居守道,国家就会和平富强,天下才能太平。《中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相诤故,以种种器杖转向加害:或以手叉,或以石掷,或以杖打刀斫”。欲望是造成家庭、社会、国际间争斗的重要原因,所以释迦牟尼佛认为,只要人类的欲望得不到遏制,内心得不到净化,世界就没有真正的和平。当时的波斯匿王、阿阇世王、频婆娑罗王、优填王等,无形中受到释迦牟尼佛人格与道德所感化,在政治上出现和平安宁的景象。据《长阿含·游行经》记载,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准备讨伐邻国跋祗族,派遣雨势大臣拜访佛陀,佛陀借此机缘说服并阻止了这场战争。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六中也记载,一次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与㤭萨弥罗国波斯匿王发生了战争,结果波斯匿王军队大败。释迦牟尼佛因此而说法,指出:“战胜增怨敌,战败卧不安,胜败两俱舍,卧觉寂静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悲勇猛 保家卫国

佛教从不以武力征服,而是靠道德来感化对方。如果处于非战不可的状态,在大乘佛教中也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五百商人将证阿罗汉,而有一恶人想杀这五百商人,于是其中一个商人出于慈悲心,将恶人杀死。这一商人虽然杀了人,但在大乘佛教看来却有功德。因为他不但救了五百商人,而且不让恶人犯极大的恶罪,如果恶人杀了五百商人,那么他将堕入无间地狱。所以《菩萨戒本》上说:“我宁杀彼,堕捺落迦,终不令其无间业成。”所以杀敌实是救敌,因为敌人无间业没有造成,把他杀掉,他绝不会堕捺落迦。而在杀者方面,虽犯杀戒,却又是为护国爱民的菩萨心所驱使,不但不成罪业,反而植了功德。所以《菩萨戒本》又说:“于菩萨无所违犯,生多功德。”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爱国之心,可算无所不至。

佛教的这一说法无疑具有灵活性,推而广之,当国家遭受外敌的入侵时,为佛教信徒起来保家卫国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比如《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中,就有从事于烽火战争及严刑峻法的菩萨;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中,也说观世音菩萨现有大将军身。说明出于菩萨利益众生的悲愿,以勇猛的精神,努力制止邪恶的战争,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许可的。

本文摘录自纪华传《佛教的护国爱国传统》

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改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灵隐寺,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