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毛,朱毛,先有朱,才有的毛嘛!”在延安时,有人问毛主席如何看待朱德,主席这样回答。在主席的心目中,朱德的贡献和才能与自己不相上下。朱德曾任总司令,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深受人们的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一 工作中的朱德

依据常理,这样位高权重的朱德,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回家乡视察也应该风风光光的。可是,1960年朱德回乡时,却穿得非常差,连村子里的老乡都没有认出他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衣还乡

来到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朱家大湾村村口,朱德看见了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这位老人坐在一张小凳子上,拐棍放在一旁,正晒太阳。朱德隐约觉得曾见过这位老人,可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他的名字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二 抗战时期在延安的毛泽东(左)与朱德

正踌躇着要不要走过去,老人先看见了站在原地的朱德。老人上下打量着眼前人:一双旧皮鞋,上面爬满了褶皱。一件旧的黄呢子大衣,衣服边角洗褪色了。大衣里面裹着一件灰衣服,只有领子露出来,针脚处的布料变得稀松。

“你是,你是那个……”老人的眼里满是激动,站起握住了朱德的手。“对,你是代珍哥呀!怎么回来了也不说!

代珍是朱德曾经的名字。当年,朱德的父母曾先后生育过14个孩子,却只有8个孩子活了下来。朱德家曾给地主做佃农,那个地主对他们一家非常刻薄,经常克扣工资不说,还在一年除夕夜将朱德全家赶了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三 朱德与家人的合照

由于家中人口多,朱德的出生并没有给他的父母带来欢喜。他的父亲随便给他起了个贱名,可他的祖母却觉得朱德的面相不错,对他疼爱有加,给他起名叫代珍。后来他离开家闹革命,才改名为朱德。

被这老人的话提醒,朱德立刻想起这个老人是自己的一位表弟。亲人见面格外高兴,老人紧紧拉着他的手,带他到村子里去。走在路上,他不由得又打量了朱德一番,问道:“你给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当了总司令那么大的官,怎么就穿成这样回来?还不开车,怎么走着呢?”

听了这话,朱德笑了起来,回答道:“总司令是啥子嘛!哪有那么金贵呦”。

听说朱德回来了,村里的百姓和干部都纷纷出来迎接他。表弟对朱德说:“代珍,你看,咱们的干部穿得都比你好,咱们老乡穿的衣服也比你的新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四 朱德曾穿过的元帅礼服

朱德看大家穿得的都又干净又暖和,非常高兴。他说,衣服不在新旧,能保暖就行了。自己穿不穿好衣服无所谓,他最想看见的是百姓们都穿得好,这就足够了。

以朱德的干部等级,他在回乡的时候是允许坐车的。可是刚到村子附近的山路上,朱德就要求下车,不让司机再往前开了,也不让警卫员们跟随。自古以来,人们常说要“衣锦还乡”,如果坐车回家乡,那不是正好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吗?

朱德却说,他不需要“衣锦还乡”,他的身份没什么特别的。在美国记者采访朱德时,他曾说:“我一生中走路的时候多,虽然有时候会骑马,但是大部分都是跟战士们一起走,一起行军”。

朱德当年在家乡的时候,都是走着进村子。当年离家闹革命的时候,也是走着离开的。如今他又回到家乡,怎么能够坐着汽车呢?他不想打扰村子里的百姓,不想惊扰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五 罗瑞卿(右)陪同朱德检阅部队

素宴

回到村子,朱德马不停蹄地来到马鞍中学,关心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他问孩子们的伙食好不好,学费多少,是否出得起上学的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六 延安王家坪 朱德与孩子们在一起

孩子们看朱德这么亲切,很想告诉他真实的情况。但是又知道朱德是总司令,不敢对他实话实说。见孩子们犹豫不决,朱德大概知道了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

那时候,中国正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许多农村地区缺少粮食。学校的孩子们身材瘦瘦的,许多男孩子的个子很矮。朱德见了很心痛,对学校的领导说:“你一定要想办法给孩子们申请救济。这些孩子不必去参加支农劳动了,他们读书费脑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哪儿行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七 朱德与女儿

感觉到家乡的粮食紧缺,朱德之后又去了集体食堂。本来,他听说集体食堂的伙食很好,可是来了之后却发现,食堂熬得粥清汤寡水,一碗中没有几粒米。

到了午餐时间,当地的官员给朱德准备了鱼和肉。朱德看了很生气,要求将这些好菜撤下去给百姓们分着吃。他让人去挖些野菜炒来吃,说要跟百姓们吃一样的饭菜。

尽管如此,地方官员还是面露难色。询问之下朱德才知道,原来山坡上的野菜都已经被挖光了。得知了这样的情况,朱德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他当即向人们保证,党中央一定会帮助大家渡过难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八 1955年10月1日,朱德(左二)在天安门城楼上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有人告诉朱德,他在家乡的亲人生活非常艰难,县里的领导知道了要给他们家人发救济粮。朱德说:“要发就每个人家都发,不能只发我家人,不能搞特殊”。

他要求接待的人不要给自己准备鱼肉,更不要准备烟酒。领导们很为难,因为招待总司令是他们的职责,如果什么都不做,会被人说是失职。

最后,朱德同意每餐的伙食由他自己选择。他从来不点鱼和肉,只吃菠菜、折耳根和红薯这种最普通的素菜。身边的人劝他点些鱼肉,朱德却说:“百姓都吃不上饭,你让我吃鱼、肉,我怎么能吃得下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九 朱德和两个孙子

在席间,他常向人们讲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朱德的家里很穷,经常没有饭吃。他说自己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饿,很抗饿,小的时候他经常挨饿。如今吃这些家乡菜,素菜也很香,就是当年的那个味道。

庠序之教

出生在佃农家庭的朱德,从小就跟随父母住在地主家的一间破屋中。地主吝啬刻薄,经常逼迫他们拿出更多钱来租住房子,甚至以此为由克扣朱德父母的薪水。

他们一家几口人都挤在一间屋里,屋子四面透风,经常漏雨,除了床铺就是一个火炉。那一年,朱德才几岁,一家人围着火炉取暖。当晚是除夕,本应该是合家欢乐的时候,可是他们一家人却在为下一年的生计而发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十 朱德故居

就在这时,一阵寒风夹着雪片吹进屋里,屋门猛地被地主踹开了。地主带了几个帮凶,三下五除二将朱德一家的行李家当扔出门外,对他们说:“这屋子已经租给新的客人了,你们现在就走”。

没等问清缘由,朱德一家就被扫出门外。天寒地冻的除夕夜,他的父母只能带着一家人在街上流浪。后来,一户姓沈的人家招帮工,见他们可怜,就收留了他们,还给他们房子住。这段回忆成了朱德一生的痛。

朱德这次回乡,专门去自己曾住过的屋子看了看。当年他们一家居住的破屋不见了,只剩下了一座崭新的大屋子。屋子门口的墙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朱德故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十一 朱德的办公室

朱德既生气又无奈,对在场的人说:“这哪里是我家!如果当年有这么好的屋子住,怎么会被赶出来!”朱德要求这栋新建的房子不许再挂“朱德故居”的牌子,也不要再兴修新的房子来作为“朱德故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十二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用的手枪

朱德的亲戚告诉他,这是当年他做了旅长后,村里人给他修的。后来听说他做了总司令,就打算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改成“朱德纪念馆”。但是现在的屋子做纪念馆还是太小了,必须要挨着这栋房子的村民搬走,占用他们的土地才能够修建。朱家人不想这么做,但是地方的领导一定要为他修纪念馆。

朱德没想到,村民们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生活已然非常艰苦了,如今竟要为了这个不该修的纪念馆,强拆百姓的房屋。他立刻叫来了相关领导,严肃地对他们说:

“这些人家都是我当年的邻居,人家一直住在这里,怎么能够赶走人家呢?为我修纪念馆有什么用,这些人家没有不仅没有沾我的光,我还给人家添了这么大的麻烦,依我看,这个屋子就关了,纪念馆也不要再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十三 朱德鼓励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手书

朱德告诉这些地方官员,要多为百姓做实事,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像这种损害人民利益的事,以后再也不许有了。但是这间屋子不作为“朱德故居”,朱德也不可能回来居住,难道要一直空着吗?

一些人建议,既然修了,就应该让朱家的人住进去,因为这个屋子就是为朱德修的。朱德在思考之后作出决定:将这个屋子改成学校,让孩子们在村里就能读书。他还帮助村子招募教员,将学校组织起来,帮助自己的家乡发展教育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十四 朱德在学习共产党宣言

朱德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他不想让家乡的孩子再受自己小时候那样的苦,想让他们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柔肠与情衷

现在人们提起朱德,总是想起一个跨着战马,穿着军装的大将形象。的确,朱德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军”。可是金戈铁马半生的朱德,却也有着柔情的一面。

这些年来,朱德从没有回过家乡,一直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最挂念的人,就是远在家乡的母亲。朱德的父亲走得早,他因为工作原因,没能在母亲跟前尽孝。

对于朱德投身革命事业这件事,朱德的母亲不仅知道,还非常支持。她知道儿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也知道这条道路充满了危险和牺牲。朱德隔三差五会给母亲寄信,还会在信中附上一些钱,让老人补贴家用。

有一次,朱德知道母亲思念自己,就随信寄了一张自己的近照。他的母亲收到这张照片,仿佛得到了宝贝,每天无论做什么,总要先看一看,有时还会对着照片喃喃自语。乡亲们知道她思念儿子,劝她去北京找一找朱德,到朱德身边去。

可是老人却说:“他的工作忙,我老了,不仅帮不上他,还给他添麻烦,我不去找他”。

后来,朱德从亲戚那里收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本想要赶回家去再陪一陪她,无奈前方战况紧急,军队不可一日没有统帅。他忍痛写了回信,并向自己的好友借了200元寄往家中,嘱托亲戚用这些钱好好给母亲看病。

当时朱德一个月的工资是5块钱,他根本没办法一下子拿这么多钱出来。他的好友听说了他的难处,纷纷慷慨解囊,为他凑齐了这些钱。

待完成了前方的任务,朱德想要立刻赶回家中。谁知还没有动身,就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得知这个消息,朱德悲痛不已。自古忠孝难两全。这次朱德回到家乡,见自己的祖母、母亲、还有一些疼爱他的长辈都离去了,物是人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十五 朱德写的诗词

如果他早一点回到家乡,是不是会不一样?在这之前,朱德因工作原因先后六次来到四川,可是他不愿用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情,“过家门而不入”。

1960年的这次回乡,是朱德生命中第一次回到家乡,也是最后一次。在那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重新踏上家乡的这片土地了。他思念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但他更热爱这片土地。他知道,只有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片土地,他的家乡才能变得更好,中国的人们才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