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新征程,勇毅者兴;关山千万重,改革者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的历史高度确立的重大国家战略。特别是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作出重要指示,为全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今年上半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GDP同比增长7.3%,1至7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全区高技术产业、“十强”产业、“四新”经济投资分别增长81%、40%、15%,新引进签约项目125个,总投资246.29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8个……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勾勒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跑的铿锵步伐。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首家、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开发区,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个高”“两个高于”工作要求,以脚踏实地的坚持和努力、开拓进取的担当和作为、敢于创新的热情和决心,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谋深做实高质量发展文章,干成了一批夯基垒台、蓄势聚能的大事要事,破解了一批长期存在、影响全局的瓶颈制约,办成了许多群众满意、增进福祉的民生实事,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开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扛牢“国之重任” 聚力推动经济发展质效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瓷公司生产车间AI工业视觉识别系统对产品进行在线检测。

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改革必将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开发区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坚决扛牢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主阵地的责任担当,全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9月13日,国瓷康立泰东营工厂窑炉点火仪式举行,标志着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年产1.5万吨色料项目生产线正式投用,也是国瓷康立泰实现中国数码打印材料领先者愿景的里程碑事件。

年产1.5万吨色料项目是山东国瓷康立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陶瓷墨水项目的一部分,规划建设有2条色料生产线,预计1年内可达产色料1000吨/月,3年内可达产色料1500吨/月。其生产的产品将广泛应用于陶瓷制品上色,具有上色效率高、发色效果好、稳定性强、色彩丰富等特点。

国瓷康立泰新项目的落成,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动能转换全面发力、产业能级全面升级的结果。

近年来,开发区坚持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和“牛鼻子”,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构筑新优势,链条完整、配套完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新材料产业,整体布局了功能陶瓷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铜基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5条赛道,引进了稀土催化领域国内唯一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近三年,新材料产业复合增长率超过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海上风电机组生产车间。

新能源产业,按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建设了总投资480亿元的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签约落地中船海装、金雷重装等总投资268亿元的、35个重点产业链项目;同步建设了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风电大型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测试中心”和国内最大的“风电机组测试认证服务平台”。

数字经济产业,建设了东营市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已入驻数字经济企业690余家。建成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其中,胜软“云帆”去年获批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全省七家之一。

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开发区也都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目前,开发区已构建了以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引领,有色金属、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撑,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为突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济大-昆宇电源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院,项目团队人员正操作实验仪器进行碳负极材料制备实验,对以煤沥青为前驱体,通过预氧化、分子交联等方式,从微观结构上制备石墨微晶结构的无序碳负极材料进行技术验证,开展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电池技术研究。

在新能源储能领域,高性能低成本的储钠材料设计与电池制造技术是制约钠离子电池全面市场化发展的关键,而解决当前钠离子电池材料和电池制造技术是共性难题。为此,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企业“牵线搭桥”,与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长洲教授团队共建技术研究院,并顺利通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赛西实验室测评,成为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

去年,通过常态化开展专家“巡诊”、科技成果直通车等线上、线下对接活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9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供需“精准匹配”,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6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2.58亿元。

济大-昆宇电源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院仅是开发区不断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精准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环节精准施策,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高效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重大技术需求来组织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和打通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上下游一体化创新通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开发区建成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79家,占全市的1/4,近三年(2022-2024)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9项,突破纳米级氧化锆、蜂窝陶瓷载体、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等国外“卡脖子”技术20余项;打造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创业平台24家,孵化总面积超66万平方米,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27家,占全市的39%;深入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共建成各类产学研基地100余个,建设院士工作站9家,签约合作院士2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3人、省级人才工程39人、市级人才工程44人,各类人才总数突破8.5万人……开发区正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市创新中心。

近年来,开发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引擎,集聚资源、搭建平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生态,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

坚持人民至上 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今年大力实施民生福祉提升年行动,部署开展了6大领域25项重点工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润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高效光伏组件智慧工厂。

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开发区依托优质的地热资源,谋划实施总投资25.7亿元的地热清洁供暖项目,主要建设22座分布式能源站,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主城区1480万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全覆盖,在提升供热质量的同时,每年可节省财政支出1亿元。

公共服务方面,聚焦群众关注的物业服务和电动车停车问题,深入开展主城区物业服务品质提升行动,累计淘汰物业企业13家;建成充电车棚近300处,新增充电桩位3000余个,推动公共服务持续改善。

医疗教育方面,持续深化学区制改革试点,实现大班额动态清零,城乡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医疗卫生体系日益完备,持续推进以市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更便利、舒心。

一件件民生“小事”,看起来零零碎碎,甚至微不足道,却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小事”不“小视”,开发区正着力做好民生“大文章”。

“只是在网上提交了一份申请材料,不到一个工作日,我们就拿到了急需的三个证件,工作效率真是超出预期,在这里投资我们更有信心了!”近日,山东羽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刘经理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投资建设专区一次性领取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和排水许可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开发区通过整合系统集成、个性匹配、帮办代办等服务模式,推进高效开工从“一堆事”到“一件事”再到“一类事”,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以高质量服务助力企业早日落地开工。

紧紧围绕打造“全国一流、全省最优”营商环境目标,系统发力、统筹推进。在全市率先成立实体化企业服务中心,先后主导编写《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工作规范》等4项东营市地方标准,开展“国家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标准化试点”等3项省级以上试点,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全区营商环境加快改善,有力激发了发展动力活力……开发区正以更大力度推进营商环境系统性、集成性改革,以营商环境“软实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开发区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谋划未来发展,不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一大批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落地实施,践行国之大者新篇章正不断谱写。

(记者 商雅雯 通讯员 刘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