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变化:城市生长 瞧见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桥”见变化:城市生长 瞧见幸福

一座桥,跨越山河,铺就通途;一座桥,勾连远方,情牵家国。在益阳,浩浩资水滋养万千益阳儿女,孕育了两岸风土人情,而桥,则将这河与城、山与水紧紧相连,演绎 “ 天堑变通途 ” 的山河奇迹,见证百姓生活方式的精彩蝶变,更成为益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生动写照。10月1日起,益阳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特别报道《桥见变化》,多路记者深入我市各地标志性桥梁,以桥为媒,循桥而行,通过桥梁共同见证时代变迁。首篇,让我们跟随记者姜谢,走近熟悉的资江河畔,看大桥铺陈的城市烟火,听普通个体珍藏的岁月回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持人 姜谢】

一桥飞架,万象更新。位于国道319线上的会龙山大桥,于1974年12月30日建成通车,是横跨资江的益阳第一桥,也是当时全省4座500米以上特大双曲拱桥之一。它的建成,结束了“人员过河靠渡船,汽车过河靠轮渡”的历史,将资江南北城区的路网连成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了益阳的城市交通格局。

碧空如洗,秋风拂面。看到蓝天映衬的大桥倒映水中,从小在资江边长大的市民李俊姿,还是习惯性地举起手机,拍下眼前的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水兴盛的益阳,也曾被困于水。 20 世纪中叶,人们望江兴叹,出行只能依靠轮渡。资江沿岸大小码头一字排开,舟排拥列,樯桅如林,早晚旅客川流不息,搬运号子响彻江面。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过渡的人车、物流逐渐增加。益阳地委、益阳地区行政公署谋划修建益阳大桥,建筑总长度 1257 米。鉴于工程复杂,人员物资短缺,益阳各部门单位号召全市人民群众参加建设大桥的义务劳动。 1974 年 3 月,时年 20 出头的李俊姿刚从湘乡一家国营单位调回益阳无线电厂,就响应号召投入大桥的建设。

当时大桥工程指挥部提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党和人民交给的每一度电,一寸钢,一根木,都要爱护备至,做到物尽其用。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重要性和积极性”。益阳人民在建桥这件事上铆足干劲、倾尽了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12月30日,会龙山大桥正式通车。现场人山人海的一幕,李俊姿仍然历历在目。

50年来,随着益阳城区范围的扩展,资江河上陆续也架起了新的大桥,桥梁功能从单纯的“跨越障碍”和“沟通两端”,扩展为打通城市路网、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载体。

【主持人 姜谢】

清清资水城中过,西流湾处向西回。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西流湾大桥。2018年5月18日,西流湾大桥通车,南接康富路,北连文昌路,是跨越资江,连接中心城区南北两岸的第五座桥梁。大桥桥型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塔“凤凰展翅”的造型,为城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天,105路公交车驾驶员张军桥,都会往返5趟,来回200多公里运送乘客。出生于1974年的他,与大桥有着不解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军桥有着近30年驾龄,从起初的城乡班线到如今的城市公交,都需要上大桥、过资江。在他的记忆里,会龙山大桥架起了南北两岸的交通,但却因为长期仅有一座大桥,通行压力巨大,过桥拥堵是家常便饭。

从1996年开始,资江南北先后建起了清水潭大桥、龙洲大桥、西流湾大桥和青龙洲大桥。大桥飞架南北,天堑终变通途。如今,五道“彩虹”已由历史深处的交通要道,变成了益阳城市的地标、文化的符号。张军桥说,西流湾大桥是105路公交的必经之路,现在每天出行十分顺畅,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让他赏心悦目。

【主持人 姜谢】与城市共生长,让生活更美好。跨越资江的一座座桥梁,不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也是融入城市的风景,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以桥见发展,以桥见幸福,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大桥,在连接与融合间不断延伸,为这座城市带来越来越多的精彩!

【记者手记】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桥梁建设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战胜困难、改造自然的过程。一座座桥梁,不仅仅是钢铁与水泥的构筑,更是这座城市情感的纽带,它们串联起人们成长的轨迹,也见证了我们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岁月。当李俊姿不再为“过河”而焦虑,当张军桥不再因“堵车”而烦恼,人们的通行更加便捷,每一位益阳市民感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获得感。进入新世纪,现代化的桥梁如彩虹般横跨资江,它们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益阳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一座座大桥见证益阳的发展变迁,也将继续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深情祝福。

☞ 推荐阅读

来源:益阳新闻联播

编辑:高子悦

一审:高子悦

二审:周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