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的求学生涯
博古只是一个化名,原名秦邦宪,表字则民,乳名长林。
1907年,博古生于无锡城中市桥巷。
在无锡本地,秦家是当地的望族,据说博古还是宋代词人秦观的后代。
秦邦宪这一支属于西关秦,始祖秦金被称为“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
秦邦宪(博古)的父亲名叫秦肇煌是清末的一名举子,曾担任过长兴县统捐局局长。
后来辞官不做,转而从商,生下了秦邦宪、秦邦礼、秦邦范三兄妹。
不幸的是,父亲在博古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兄妹三人只好和母亲朱氏一起生活。
幼年时,博古没有父亲的教导,经常一人独玩。
沉默寡言的他一边审视着这个世界,一边在秦氏公学读书。这所学校是家族中人出资所建,不用交学费。
等博古七岁时,母亲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将博古送到了无锡第一国民初等小学。
少年时的博古天资聪颖,上世纪20年代就考入了江苏省第二工业学校。
青年时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博古在学校接触了大量的新思想,并加入了孤星社。
五卅惨案爆发时,身为苏州学联的负责人博古闻讯后,率领莘莘学子上街游行。
由于太过投入学运活动,导致博古积劳成疾,没能完成毕业论文,也就无法从学校毕业,他便成了一名肄业生。
不过,博古没有放弃学业,而是于1925年考入了上海大学社会系。
在这里,博古可是见到了社会上的风云人物。比如瞿秋白、恽代英等时代豪杰都曾向他讲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
入学不久,博古就被当时的大学支部书记高尔柏、好友顾谷宜引荐,从而加入了中共。
从1926年2月开始,博古就在上海国民党市党部任宣传工作。
那时国共双方关系融洽,正值第一次合作时期,博古的薪金每月可达30元,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后来,为加大对中国革命人才的培养,中共上海区委于1926年选派了第二批学生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博古位列其中。
身在异乡,博古适应能力很强,迅速就进入了状态。
留学期间,博古学习刻苦,追求进步,个人能力极其突出,尤其是理论能力更是鹤立鸡群,得到了校方的认可和重用。
从担任教学翻译、教务处翻译,再到中大翻译局主席,并成为学校共青团组织部长、党支部局组织委员,博古一共用了不到五年时间。
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同时,博古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大学的政治斗争漩涡。
在“十天大会”的矛盾斗争中,博古支持支部局的路线和政策,因此被划入了“28个半的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博古”这个化名就是取自这一时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