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年年亏,否则谁也没有那么大资金一直支持干下去。”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的80后返乡大学生刘莉告诉记者,去年粮食产量还可以。

“守住粮袋子,端牢手中饭碗。我们这里以种粮为主,发展适合的产业,也能带动周边老百姓增收致富。”刘莉说自己在做擅长的事,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粮食种植,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刘莉的父亲在大牟家镇农技站工作了30多年,从小就跟着父亲在田间地头长大的她对农田有着深深的眷恋,高考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纷纷奔向大城市,她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立志建立一个现代化农场。然而,她的想法却遭到了邻里乡亲的质疑,大家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走出农村,亲戚朋友也劝她去城里找份安稳工作、嫁个好人家。但父母给予了她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父亲用自己丰富的农业经验帮助她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发芽。

想建大规模现代化农场哪有那么容易?在土地流转时刘莉就四处碰壁。

第一年,她仅从亲戚家流转到38亩土地试种。随后,又经历了种植土豆、豌豆的“试错”,精心管理的花生也遭遇连绵秋雨无法机收,身心疲惫的她坐在雨地里崩溃大哭。那一年,农场亏了5万多元。

“大学的专业知识还是有用的。”2014年,不服输的刘莉探索出在大田中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节水节肥和增产增收“两不误”,颠覆了延续多年的传统大水漫灌方法。她把这个方法传授给乡亲们,节水30%以上、节肥10%以上,亩均降低成本100元,增产15%以上。土地告别了“望天收”,乡亲们开始主动流转土地给她。

在参加一次培训时,刘莉结识了青岛农业大学的张立宁教授。在他的帮助下,她的农场与山东农业科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潍坊农业科学院等达成多项合作。

随着科学种植、管理、经营新模式的形成,刘莉的农场规模不断壮大,如今种植已达5600多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亩、良种繁育示范区2000亩,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年经营收入1600万元以上。

刘莉并不满足于此,她继续扩大农场面积,丰富农产品种类,研发观光旅游、自由采摘等项目。她还投资成立农民科技大学堂,聘请农业教授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知识培训,带动周边万名农户科学种田,户均增收超过万元。同时,她鼓励更多年轻人成为有担当的新型职业农民,成立大学生创业平台,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农民工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指导,帮助58人成立家庭农场,实现增加收入500余万元。为拓宽销售渠道,农场线上开通淘宝店铺、微信商城等,线下采取社区团购、商超对接等方式销售,每年增收60万元以上。刘莉还让农场作物逐步实现深加工增值,开启了粮食全产业链的品牌进阶之路。

“滴灌也有了新变化,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建成了600亩智能滴灌区,通过手机App的操作就能完成浇水施肥。”刘莉说,今年将滴灌进行了升级,实现节水30%左右,降低了人工投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璐璐 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