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期一年零十个月二十多万建设者。47座隧道,159座桥梁,694公里。1956年底建成。这是新中国东南沿海第一条干线铁路——鹰厦铁路几个简单的数字。但是这些简单数字的背后,却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建设史诗。

接到《鹰厦铁路》纪录片的拍摄任务是在今年的3月份,作为献礼片将赶在国庆期间播出。掐指一算,从策划到播出,头尾也不过就6个多月的时间。虽然只有上下两集,体量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爬梳整理史料,多省份踩点拜访亲历者和专家、策划讨论框架结构、撰写文稿与视觉方案、外景拍摄与收集素材、以及后期动画设计与编辑包装等等,一个都不能落下。时间紧、任务重,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拿出当年建设者们修建鹰厦铁路的精神。我暗暗给自己鼓劲,如果想要无愧于这场跨越近70年的相遇,一分钟都耽搁不起。如果说,铁道兵官兵七十年前接到的命令是“抢建”,导演组如今就是“抢拍”——毕竟当年亲身参与这条铁路建设、于今健在并尚能以第一现场“口述历史”的,都是九旬老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鹰厦铁路铺进厦门岛

这是拍摄于1956年12月9日,鹰厦铁路的铁轨铺进厦门岛的一个历史瞬间,照片中,这些年轻的铁道兵,肩换着肩,目光坚毅,整齐划一,躬身向前……众人合力,仿佛汇聚成巨大的洪流,一股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建设洪流。

记得第一次开策划会,总导演陈加伟就给导演组提出了本片拍摄的主旨要求——要拍出建设者的精气神,并用它来激励当下、鼓舞未来。而这张照片,年轻的铁道兵们,眼眸里闪烁的坚定、勇敢和自豪,不就是他们面对艰难险阻时所展现出来的“逢山凿路 遇水架桥”精神的真实写照,不就是那个时代精气神的真实写照吗?

在创作之初,导演组一致认为这张照片可放在上集的片尾,希望通过这定格的历史瞬间,能让观众在了解这段激情澎湃历史的同时,从中汲取到一股精神的力量。总撰稿兼艺术总监孙原提议:除了结尾可对它予以重点渲染,这张照片,应该用于整部纪录片的“开篇引入”。 “ 姜还是老的辣”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入题快,而且首尾呼应,还能达到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的效果,简直就是一箭三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鹰厦铁路》摄制组导演团队拜访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

《鹰厦铁路》上集 ,集中讲述鹰厦铁路栉风沐雨、争分夺秒的“抢建”过程。感谢陈南辉老师和张贵锋老师撰写的《鹰厦长虹》一书。书中详尽的史料信息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让我们得以在较短的时间了解这段建设的历史。然而如若想对这段历史进行一次百科全书式的回望,光靠一本书肯定是不够的,翻史料、查档案、寻访当年的亲历者以及相关学者专家……数不清的筑路细节和英雄往事,开始汇聚到导演团队手中。作为导演,首要的任务就是根据史料做取舍,从麻线团般的复杂故事中,抽丝剥茧,找到叙事的主线以及讲述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鹰厦铁路》摄制组采访中国铁建新闻发言人 党委工作部部长刘树山

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包括我们福建广电集团,都出品过关于鹰厦铁路的相关纪录片、专题片,比如《永远的铁道兵》、《鹰厦线》等等,他们的制作水准已经相当之高,要想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纪录片,可以说是不小的挑战。

在史料的深海中,通过反复甄选、交叉论证,在渐渐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我们的创作思路也日渐清晰起来,拟采用“宏大叙事+个人视角”的叙事方式,在把握可信度、权威性的同时,兼顾节目的故事性、生动性。

为此,导演组开始尝试以“讲述人”的方式来串联全片,在上集中,原《铁道兵》报编辑、铁道兵文物收藏研究专家梅梓祥老师,可谓是最好的人选,他被业内誉为一座“活的”铁道兵历史博物馆。30多年来, 梅老师收藏的铁道兵相关文物资料已达10万件之多,并长期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梅梓祥书屋,传播铁道兵为国家铁路和国防建设牺牲奉献的热血故事。他的文章,朴实而深刻,字里行间透出的,尽是对铁道兵满满的深情和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鹰厦铁路》执行总导演、制片人叶闽武授予梅梓祥老师讲述人聘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述人梅梓祥和铁道兵第五师师长罗崇富之女罗玉蓉重走大禾山

重走鹰厦铁路,是梅老师和许多参与鹰厦铁路修建的老铁道兵二代共同的心愿,了解情况后,我们在片中对此进行了特别的策划。时任铁道兵第五师师长罗崇富是著名的红军师长,当年为了啃下大禾山隧道这块硬骨头,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亲自把罗师长带到了大禾山隧道口。当他的女儿和梅老师一起走访大禾山隧道的时候,那一声撕心裂肺的“爸爸”,是对先辈们最深情的怀念和致敬。

出于纪录片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也作为一项抢救性影视工程,摄制组启动了寻找鹰厦铁路建设亲历者的计划。然而,近70年的时间过去了,那些当年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们都已进入暮年或已离开人世。曾经不知多少次,循着一个线索打电话过去,得到的回复都是:很可惜,你们来得太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鹰厦铁路青年筑路队队员 林萍

在查阅、翻拍鹰厦铁路老照片的过程中,另外一张富有年代感的老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照片中的女孩 名 叫 林萍 ,洋溢的青春仿佛可以穿透纸背,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坚定和乐观。

当年画册中的人在哪里?她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执行总导演兼制片人叶闽辗转联系了多个地方。所幸,最后在节目顾问张贵锋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今年87岁林萍阿姨。时光荏苒,当她回忆起那段岁月时,眼中依然闪烁着无限的光芒。她感恩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感佩于那个时代的团结奋进,感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访的最后,她充满深情地说:鹰厦铁路太了不起了!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做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鹰厦铁路》摄制组采访原鹰厦铁路青年筑路队队员 林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鹰厦铁路》摄制组采访时任铁道兵第七师三十一团参谋褚惠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鹰厦铁路》摄制组采访时任厦门海堤建设中队指导员郭坤英

得益于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梅梓祥、赵长安、方腾等老师的帮助,越来越多的亲历者,走进了我们的镜头。

时任铁道兵第七师三十一团参谋褚惠民动情地说:“ 鹰厦铁路是军民团结共同修建的一条路,没有福建、江西人民的支持,做不到!”时任铁道兵科研所政委 郑玉琛遗孀李淑英,为我们回顾了当年铁道兵打隧道的艰辛: “战士身上有土,又加上水,衣服又湿又脏,山洞里又阴又冷,一个班下来,那战士出来,你简直不认识他谁是谁了”!时任厦门海堤建设中队指导员郭坤英,给我们描述了火车开进厦门岛的激动心情: “那天火车从海堤经过,我带着工人,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火车从那经过,我们就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朴实的言语,道出了人们心中最热切的期盼、最真实的情感。

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那些曾经为国家建设奋斗过的身影,就像一幅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时间的记忆里。纪录片《鹰厦铁路》便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不仅遇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更感受到了建设者们“逢山凿路 遇水架桥”的精神内核。愿这种精神能在照亮历史的同时,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勇敢逐梦,奋斗前行。

《鹰厦铁路》

东南卫视10月2日

19:32连播两集

海峡卫视10月4日——10月5日

22:10播出

撰稿:《鹰厦铁路》摄制组

编辑 | 陈亦阳

主编 | 郑燕

监制 | 蔡加珍

读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