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刁明康 见习记者 胡倩 林梦晴 摄影报道

400多年前,一支纳西族人沿着“茶马古道”从云南丽江出发,抵达四川木里俄亚乡,在龙达河畔依山建成彼此相连的蜂窝状建筑群——俄亚纳西古寨,既可防盗,也能防止外来入侵。高山与大河将这里与外界长期阻隔,刀耕火种、人背马驮是古寨长期留存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道路状况改善,水泥等建筑材料流入,古寨房屋原本“上百住户连成一片”的结构被打破。拖拉机、摩托车、手机等外来事物,也开始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在逐渐与外界接轨的进程中,如何保留俄亚独特的民族文化?2024年8月,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俄亚大村,记录这座古寨正在经历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大村,一位牵着马的孩童走向俄亚古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一位牵着马的孩童通过俄亚古寨前的桥梁。俄亚纳西族先民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丽江木氏土司派到冲天河一带进行采金作业而驻留下来。目前全村有253户1700多名纳西族原住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大村,一辆农用三轮车通过俄亚古寨前的桥梁。随着道路状况改善,现代交通工具正在逐渐取代马帮在古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大村,村民用骡马运送修缮房屋的材料。俄亚乡党委书记陈兴国介绍,俄亚纳西古寨和古宅居民仍保留的传统农耕文化景观是“世界仅存,中国唯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在俄亚古寨内行走的牲畜。陈兴国表示,这几年来,俄亚大村有了一些变化,“该丢弃的,我们丢弃”。看到马粪落满村里的小道,乡政府出资组建了一支清理队伍,每天在村里捡拾垃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古寨中一位村民正在搓麻绳(做麻布衣服的一道工序)。为了保存古寨的历史风貌,在修缮房屋建筑时,俄亚乡政府提出“修旧如旧”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古寨中一户人家正在直播抽取火草。火草麻布是通过火草逐片剥取纤维后手工纺织而成,制作一匹布料通常需要15小时。它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被广泛使用,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上午,边做农活边直播的俄亚村民。陈兴国表示目前俄亚大村有168位直播网红,能算得上“中国网红第一村”。任何一名游客走到俄亚大村附近,只要稍微行走几百米,一定能看见一位手持支架直播的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干农活的俄亚大村村民在路上相遇。村民的农田、果园都在离古寨较远的山间,每天早上,村民们都要徒步或牵马外出忙碌,中午或下午返回时,将猪草、柴火等生活物资带回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纳西古寨,东巴文化传习所,大东巴英扎次里正在绘制纳西族人办葬礼时使用的“神路图”。东巴是纳西族中的“智者”,他们传习东巴文化,掌握歌曲、舞蹈、经书、历史、书画、医术等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纳西古寨,东巴文化传习所,英扎次里使用东巴文字手写的祝福语。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尚且存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字,在纳西文化中,由东巴来负责使用与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3日,英扎次里制造书写东巴经文的草纸。人品好,又掌握了相对全面、丰富的东巴文化的东巴,被称为大东巴。英扎次里18岁开始学习做东巴,现在57岁,是“村里所剩无几的大东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纳西古寨中仍保留的房屋间的通道。古寨在经历改变之前,房屋纵横交错,鳞次栉比,彼此相连。房屋间留有可供人畜通行的通道,相邻的院墙都有一根独木梯相连,从一户人家进去,就可以走遍全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纳西古寨房屋屋顶上静坐的青年。在房屋相邻的古寨中,屋顶是村民举办活动和休闲的常用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纳西古寨中生活的村民。古寨中用石头堆成的房屋,一般分为三层,一楼养牲畜,二楼为厨房和做手工艺的场所,三楼为卧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俄亚纳西古寨中曾经的土司府邸,暂时闲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3日,俄亚大村全景,龙达河北岸为俄亚古寨,南岸为现代化的学校、超市等设施。高山与大河将这里与外界长期阻隔,使得俄亚大村成为中国众多村落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