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施燕华是第一批进驻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之一。施燕华从一个英语翻译,到破格被提升为外交官,再到游刃有余地处理工作。她的人生历程中,离不开周总理的指导和教诲。

1971年,周总理在西花厅旁的一个小礼堂,接见了要去纽约参加26届联大的代表团。当天,他很高兴地一一点名代表团的成员,并聊上一段话,每个人都在期待被点到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周总理叫到“施燕华”的名字时,好像记起了什么,说:“哦,是你。”原来,在此之前,施燕华就曾给周总理当过翻译。

在外交部翻译室的实习期,施燕华突然被叫去给周总理当翻译

施燕华于1939年出生在上海东台路。小时候的她,酷爱读书。施燕华记得,那时候,家里的男孩子多,她夹在6个男孩子中间,跟哥哥弟弟玩不到一块,父母又不让她和外面的孩子玩耍,于是,她只有与书为伴。

19岁那年,施燕华高中毕业,马上面临选择生活道路的时刻。家里人希望她考中专,早点赚钱贴补家用,但施燕华想上大学、当教授,做个知识渊博的人。

就在这时,北京外国语学院来上海招生。施燕华后来了解到,这所学校属外交部直接领导,比全国统考时间早,考生由各重点中学推荐。施燕华作为学校里的拔尖生,被推荐参加了考试。不出意外,她被录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学院后,施燕华记得,办入学手续的第一件事就是填志愿。那时,一人可填3个志愿,从英、法、德、西等语言中选择。施燕华一股脑地都填了英语,毕竟当时国内到处宣扬要超英超美。

一切手续办好后,开始上课学习。施燕华那批新生,在中学时学的是俄语,英语26个字母都背不下来,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加上,新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对英语中的发音都有不同的困难。幸而,老师们都很认真负责,晚自习也不离开,不断纠正学生们的发音。

北外对语音要求很严,施燕华记得,大家每天一大早起床,就开始对着镜子练习发音。经过不断地训练,施燕华的语音成绩达到了“优”。

24岁那年,施燕华大学毕业了。她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恰逢那时教育开始走上正轨,恢复了研究生制度,三年毕业后授“副博士”学位。这一次,施燕华又违背了家里人的愿景,报考了研究生。

施燕华是第一期研究生班,一年级主要学语言。1964年中法建交后,周总理预见中国外交要有大发展,需要更多的翻译人才,指示外交部多培养一些年轻的翻译。就这样,在研究生班的课程中,增加了翻译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研究生班上了2年后,1965年9月,施燕华被调入外交部翻译室实习。

施燕华在翻译室主要搞笔译,所做的工作比较简单。期间,发生过一些比较有趣的事。

1965年底,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访问中国,施燕华参加了接待。她领到的任务是翻译宴会菜单。译菜单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英文组编了一本小册子,从冷盘到甜食,都有现成的翻译。由此,施燕华很快把活儿干完了。

宴会上,外宾对一道叫罐焖鸭子的热菜很感兴趣,当拿起菜单一看,被吓了一跳。外宾随即把菜单给老翻译冀朝铸看,看完后,大家都被逗笑了。接着,冀朝铸又把菜单给施燕华看,并说:“小施啊,罐焖鸭怎么受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施燕华把罐焖鸭的“焖”(braised)字,打成了bruised(受伤)。一字之差,酿成国际笑话。施燕华当时涨红了脸,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有了这次经历,施燕华以后就把个人工作和国家形象联系具体化了,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