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是国家的门户,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是中华文明展示和传播的重要窗口。在我国2.2万多公里长的陆地国境线上,一座座宏伟壮观的国门巍然耸立,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5载以来的辉煌成就。

国门之上,承载着国家的荣耀与希望,是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象征。在这里,中外文化交融碰撞,展现出多元共存的独特魅力。

透过“国门”看新中国75年变迁,听国门之上中外交流互鉴的故事。第一站,我们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打卡历经三代更迭的二连浩特国门。

矗立在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国门,被誉为“中国的北大门”。如果把中国版图看作一只俯瞰太平洋的雄鸡,二连浩特国门就位于雄鸡脖子扬起的弯折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清晰标注边界线走向,在国门下方的中蒙边界线两侧,共设立四块界碑。由西到东的边界线在815(2)号的界碑处转弯,走向从原先“西北到东南”方向,转为“西南到东北”方向。这里也是全国边界线上唯一的一处“双号双立界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央视记者 赵超逸:从二连浩特国门的顶层平台朝北边眺望,就可以看到蒙古国的边境城市扎门乌德。通过这架望远镜,甚至可以看清扎门乌德的火车站大楼。扎门乌德市区距离中蒙边境线只有4.5公里,国门下方的这条铁路大动脉,贯穿着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及中国首都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二连浩特第一代国门在荒滩戈壁中拔地而起。尽管只是简单的“两柱一梁”式结构,却象征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代国门建成于1984年,为橘黄色两层砖混结构,两侧是楼梯,二层是瞭望室,二连铁路口岸也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扩能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代国门于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建成,沿用至今。横跨铁路上方的主体建筑共四层,为玻璃幕墙结构,形状呈“北方”的“北”字,代表“中国北大门”。

  • 国门高21米,寓意新中国走向21世纪;
  • 长71.4米,代表二连浩特距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714公里;
  • 宽13米,意为中国首批开放的13个陆路口岸城市,二连浩特位列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影流转近70载,国门下,一列列“钢铁驼队”驰骋不息,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开放与繁荣。

(总台记者 白玛央金 李文杰 赵超逸 杨小刚 薛东海)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