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阳县瓦庙镇新房坝新落成了一处宅子,凹型小二层布局结构,典型的新中式建筑风格,在深山简寓中显得端庄大气格外醒目。且不说房舍的装修如何精致,也不论屋内的用具如何考究,只说说房屋外那一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农家小院和从这个院落中飘逸出来的人间烟火——冯家菜园蒸盆子。
小院不大,四方规整,因主人姓冯,故取名冯家菜园子。周围有用实木做成的栅栏让院子平添些许田园气息,小院的一侧分成了几个地块,里面随着季节的变换种着各类时令的瓜果菜蔬。中间井字型的人行小道却用了上好的大理石铺就,又让这农家小院显得有那么一点点儿小资范儿。小院的另一侧用红砖立起了一处梅花灶,五个灶台的中间是一个高约三米的螺旋天梯状烟囱,扭曲妖娆的身姿让原本粗鄙的烟囱散发了网红气质。但这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摆设好看,这是制作美食的工具,是滋润味蕾的源泉,是弥漫人间烟火的出处。这都因为将从这里蒸出一个又一个独具特色的冯家菜园蒸盆子。
每到逢年过节前夕,冯家菜园子便变得忙碌了起来,因为要开始制作为庆祝节日而准备的蒸盆子了。要制作出上好的蒸盆子的关键是选好食材,而挑选合适的食材是最为讲究的活儿。本地农户自养的跑山鸡平日里放养山林,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吃农家自产的五谷杂粮,间或在山林间捉虫刨食,悠然自在的放养生活,长达一年的放养周期让鸡肉表皮筋道,肉质紧实,汤味鲜美。猪肉要选用本地的黑猪,从小不喂养成品饲料,苞谷红薯加山坡上打的猪草成为饲养标配,原生态的喂养方式和独特的土猪基因让猪肉口感细腻,香味浓郁。瓦庙属于紫阳的“高山地区”,较大的昼夜温差、充足的光照、小规模的种植模式让所生产的蔬菜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口感舒适。干四季豆、干洋芋果果、香菇、胡萝卜、黄花菜......每一样食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都是本地的原产,加上主人家近乎苛刻的精挑细选,确保了制作蒸盆子的食材品质上乘。
好的食材还需要精湛的技艺去搭配烹煮,“蒸”这种最为原始而简单的烹饪方法即保留了食材的新鲜,又充分让各类食材相互交融,成就了冯家菜园蒸盆子最为得意的美味高汤。这时,梅花灶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木柴在灶塘里噼啪作响,跳跃的火焰舔舐着锅底让锅里的水迅速地沸腾了起来。高山斑竹编制的蒸笼用来蒸煮既可以保持食材的原味不被破坏,还可以让蒸盆子散发出斑竹的清香。五口锅同时启用,每口锅上数层蒸屉叠加摆放,白色的蒸汽迅速弥漫开来将整个梅花灶笼罩了起来。鸡肉的清香,猪蹄的浓郁便在这小院里飘散开来,绝味美食也在长达四五个小时的蒸煮中逐渐形成。为了提高蒸盆子的品位和口感,冯家菜园子还总结提炼出独特的蒸煮方法“柴火炉红锅中笼,头时猛火后时松;蒸汽倒灌成汤味,用时再添蒜和葱”。
蒸好的蒸盆子,最好放置一晚,让汤汁和食材充分碰撞融合酝酿出更加浓郁的风味。第二日,客人聚齐一桌,各类凉拌拼盘,蒸煮烹炸,小炒炖煮满满一桌。大家细品慢嚼,推杯换盏,酒至半酣,食至半饱,这时候主人家才会端出热腾腾的蒸盆子放置在提前预留出来的餐桌中央,其他的菜肴在蒸盆子面前顿时黯然失色。桌上便有灵性的姑娘拿过汤勺先舀出几勺汤汁淋在蛋饺上面,让原本毫无生气的蛋饺变得水灵了起来,这时才逐个给客人碗里舀蒸盆子里的食物。紫阳蒸盆子是省级非遗项目,既讲究食材挑选和制作工艺,更注重食用方法,特别是在取食蒸盆子时讲究“先荤后素、搭配均匀、色味兼容、寓意吉祥”的饮食文化。一句顺口溜让原本简单的一饮一食变得无比的吉祥和喜庆“猪蹄垫底表厚重,莲藕居中八面珑;香菇青笋摆两边,蛋饺盖面福满员;鸿运当头(红萝卜)坐C位,一勺高汤享尊贵。”吃蒸盆子更有讲究“先喝汤,再吃肉,鸡蛋饺子放最后”人们便在这些讲究中大快朵颐,酣畅淋漓的享受这舌尖上的美味,让这蒸盆子承载了无尽的温馨,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觅到了一份惬意和舒适。
紫阳是蒸盆子的发源地,人们经常说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蒸盆子味道。从深山到闹市,蒸盆子的制作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而冯家菜园蒸盆子秉承了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尽管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但人们在餐桌的方寸之间,也能通过美食的品位体察时间流逝,四季轮转。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人生才获得完整的意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曾合平,男,中共党员,任职紫阳县教体科技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