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及加强对百姓思想控制等政策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这其中统治者的支持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人则是李斯。
李斯在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做出了突出贡献,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所建立的一系列礼仪制度都有李斯的参与。
这也是李斯被称之为千古一相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尽管李斯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的位置,却依旧屡次输给赵高。
李斯败给赵高理所当然
根据历史记载,作为丞相的李斯在与赵高的三次交手之中无一获胜。
从李斯本人出发,原因很简单:
首先,李斯作为一个出身高贵的丞相,对于赵高一直是轻视的状态。
在他的眼中,这个人从来不是自己所要考察的对手,而轻敌正是造成他面对赵高之时惨败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李斯本人更擅长运用阳谋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赵高则不同,赵高本人是宦官出身,对他来说,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论是阳谋还是阴谋都值得使用。
而且,在正常情况下,赵高非常善用阴谋。
再次,赵高时常可以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而李斯则更看重自己的私利,这也就导致他后知后觉,失去先机。
让李斯败给赵高的最重要的原因还要归结于胡亥的登基。
李斯没有坚持原则拥立扶苏登上皇位,而是转而把胡亥推上了皇帝之位,导致他的政治抱负彻底没有了施展的余地,从而被排挤出了秦朝的核心圈。
由盟友变成敌人
李斯之所以拥立胡亥,也是因为赵高的劝说。
为了给自己争得更多的政治资本,胡亥是首选,这是法家思想对李斯造成的重要影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当时他已经写好了遗言,想让公子扶苏继承皇位。
但是,赵高因为私下里支持胡亥的原因,他不想让这份圣旨传达下去。此外,赵高与蒙毅之间的仇怨也是促成他扣留圣旨的主要原因。
在赵高说服胡亥登基为帝之后,他就开始怂恿丞相李斯加入自己。
毕竟,位极人臣的李斯对此结果不满的情况下,胡亥登上皇位的可能性将急剧缩小。
事实上,李斯最开始是言辞拒绝赵高的拉拢的。但赵高给了李斯加入自己的充分理由:
秦国不会让位高权重的大臣安享晚年,而且公子扶苏最信任的人并不是李斯,而是蒙恬和蒙毅。
李斯虽然才能卓越且具有理想的政治抱负,但他本人也拥有自私自利的一面。李斯的心动摇了。
在赵高的劝说下,最终李斯选择了妥协,他与赵高一起拥立公子胡亥为帝,史称秦二世。
在胡亥还没有登基时,李斯与赵高的关系是合作伙伴,但胡亥成功登基后,两人就成为了最大的敌人。
作为推动公子胡亥登上帝位的重要推手,李斯和赵高得到了应有的位置,但也就此成为了对立面。
秦二世的转舵
按照正常情况发展,李斯和赵高两个人本可以做到相互制衡,甚至在政治地位上,李斯要略高于赵高一筹。
但是,随之而来的起义却打破了这种平衡,也让李斯与赵高的地位发生了互换,使赵高彻底凌驾于李斯之上。
在秦二世登基不久,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起义。在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起义规模飞速扩展开来。
当时,陈胜起义的地方距离三川守的属地非常近,而三川守李由正是丞相李斯的儿子。从秦国所推行连坐之法论,对于当时的李斯来说,他必须要为这次起义事件负责。
与此同时,因为儿子的关系,作为丞相的李斯不得不去奉承皇帝以及赵高,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最想保护的其实是自己的个人利益。
他不得不通过向赵高低头的方式,来挽回自己日渐颓败的局势。而在低头的那一刻,李斯就已经输给了赵高。
赵高每日陪伴秦二世,这是李斯可望而不可即的优势,还凭借自己先天的地位优势,向胡亥进献谗言,时刻陷害李斯。
日积月累的谗言,已经让李斯在秦二世心中的地位崩塌。此次事件后,赵高进言声称李斯对于此次事件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以赵高的说法是:李斯作为丞相,他在皇宫外边的权力已经超越了皇帝,而且李斯有裂土封王的欲望和想法。
听信赵高的话的秦二世,对于李斯的观感一落千丈,甚至与李斯形成了对抗。
李斯与赵高之间的较量,因为秦二世的转舵,最终以赵高的胜利为完结。
结语
扳倒李斯的时机已经到来,赵高污蔑李斯谋权篡位,这也是导致李斯死亡的最终罪名。
在赵高向胡亥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胡亥并没有第一时间否定,因为在他的心中,李斯确实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李斯被关到牢狱的那一刻,不论他怎样为自己辩解申冤,还是死在了秦二世和赵高的手中。
李斯在与赵高的几次交手之中,之所以会屡次败落,主要原因还在于他把自己的私利看的太重,以至于他在最开始的选择上就发生了偏差。
从一步错步步错,灭亡的结局在所难免。
如果他一开始就从大义出发,选择拥立扶苏称帝,也许结局就会大不相同吧!不过,历史从无假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