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有一座“盛京贤王祠”,本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他最信任的弟弟怡亲王允祥所建。
乾隆时期,先后将一些清朝开国时期战功赫赫的宗室牌位摆进盛京贤王祠里,每年派人祭拜。
这些王爷,除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辈人之外,基本上都是铁帽子王,或者后代是铁帽子王。
唯有一人例外,那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七子,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
论战功,他比一些铁帽子王还强一些,以至于有些铁帽子王都没能进入盛京贤王祠,而他可以。
可是铁帽子王本来就是乾隆为了纪念开国诸王的战功而制定的,阿巴泰既然战功不弱,为什么不能成为铁帽子王呢?
这可能和他的非嫡子的出身有关。
01、不够“嫡”的尴尬身份
阿巴泰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7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侧福晋伊尔根觉罗·赖。
在努尔哈赤众多儿子当中,他的身份是相当尴尬的。
这是因为,在后金和清朝初年时期,满人相当“嫡庶神教”。他们只把嫡子当作正经儿子,而庶出的儿子,甚至不能计入兄弟排行。
当然那时候的满人,是一夫多妻制,所以并非正妻所生的才是嫡子。以努尔哈赤为例,他一生娶了4个大福晋,她们有的是同时存在的,生下的儿子全都享受嫡子待遇。
而阿巴泰的母亲作为侧妃,地位不能和大福晋们比,阿巴泰自然不能享受嫡子们的超凡待遇。
可是比起那些庶福晋来,阿巴泰的母亲作为侧妃,身份又算高的。
可以说,阿巴泰的出生正好卡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说他是嫡子嘛,他“嫡”的成分又不够高。说他是庶子嘛,他又和那些连兄弟排行都进不了的真庶子不是同一档次的。
而且努尔哈赤所有的儿子当中,只有阿巴泰一人是侧妃生的。
这注定了他比他庶出的兄弟们有更高的起点,也注定了他再怎么努力,身份地位也比不上大福晋生的那些嫡子们。
02、功不配位的郁闷人生
由于阿巴泰的生母地位不算太低,所以他不像那些被忽视的庶子,而是从23岁开始,就跟着努尔哈赤征战沙场。
那时候的努尔哈赤,甚至还没有以七大恨为由正式反明,也没有打赢萨尔浒之战。
可以说,阿巴泰可以排进兄弟们当中资历最老的那一批了。
阿巴泰很快就展现出自己的军事天赋,李显不少战功,并被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这是皇太极称帝之前,后金的最高爵位。但是贝勒们之间也是有排名的,阿巴泰这个不是旗主的贝勒,和那些手握八旗的兄弟们不能比。
这就不是比拼战功的赛道了。比如阿巴泰的幼弟多铎,不过十岁出头,连战场是什么样的都没有见过呢,就被努尔哈赤封为和硕贝勒,并指定为他去世之后的镶黄旗旗主。
这仅仅是因为,多铎的母亲是大福晋阿巴亥。
有一场宴会,把阿巴泰的郁闷展示得淋漓尽致。
那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继位为后金汗王之初,蒙古的一些贝勒来归附后金,皇太极设宴款待。
阿巴泰一看地位高的贝勒们的位置被安排在上座,而38岁的自己位置则在下首,和一些爵位弟的子侄们混在一起,顿时觉得没意思极了。
他派人对皇太极发牢骚:战则我披甲胄而行,猎则我佩弓矢而往,赴宴而坐于子弟之列,我觉可耻。
意思是,以他的战功和对后金的贡献,让他坐在这样的位置上,简直是在侮辱他。
皇太极闻言大怒,把他交给各大贝勒问罪,说他出身这么低,不过是因为有战功,才被大贝勒们勉强当作是弟弟,也当上了贝勒,不要妄图和多尔衮、多铎这些还没打过仗,却深受努尔哈赤宠爱的阿哥们比。
为了不被进一步惩罚,阿巴泰只好低头认错。
这也是阿巴泰一生的缩影。他资历老又如何,战功高又如何,他注定无法得到嫡出兄弟们的同等待遇。
崇德元年,当了8年汗王的皇太极正式称帝,并在贝勒爵位上增加了亲王和郡王的爵位。
理论上宗室们想要晋升亲王或者郡王,得靠军功。
但是皇太极初封的亲王和郡王们,无一不是嫡出的兄弟或者子侄。
例如当时皇太极的幼弟多铎,只有23岁,虽然也参加了不少战役,但基本上是作为小弟弟跟在哥哥们身边。但是皇太极依然把他封为亲王,理由是:考核尔功罪,虽无大功于国家,以父皇太祖之少子封为和硕豫亲王。
这和多铎当年13岁没上过战场却得封贝勒和成为旗主一样,纯靠他有一个作为大福晋的母亲。
而阿巴泰就郁闷了,依然是个贝勒,在增加了亲王爵和郡王爵的情况下算是不升反降了。只是贝勒一般是没有封号的,但是皇太极见阿巴泰的战功实在是比一些亲王都大,于是给了他一个“饶余贝勒”的美号,以示他与众不同。
当然,封王归封王,皇太极还是知道谁更值得信赖的。后来不少大仗、硬仗,包括独自领兵进关劫掠,皇太极也没少让阿巴泰上。
对于自己那远远配不上功劳的爵位,阿巴泰没少发牢骚,也没少用行动抗议。
在皇太极在位期间,他是因为给中大错小错被皇太极惩罚最多的宗室之一。
但是皇太极大约也意识到,阿巴泰的待遇和功劳是不匹配的,所以往往是责罚他几句,罚些银子,却不像大多数宗室一样,动辄降爵。
直到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摄政,并率军入关之际,56岁的阿巴泰终于晋升为多罗饶余郡王。
当然此时,皇太极那年仅16岁、没上过战场的儿子硕塞,仅仅因为有个好母亲,也被封为了郡王。
不过阿巴泰大概对这样的区别待遇已经习惯了吧。这已经是他一生爵位的顶端了。
他虽然比不上嫡出的兄弟和侄子们,可是他那些庶出的兄弟,也在南征北战,爵位最高的也不够是个镇国公,相比之下他的待遇已经强得多了。
讽刺的是,他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由于出身不够“嫡”,征战一生却只能成为郡王。而他的儿子博洛,作为多罗饶余郡王嫡长子,却能深受多尔衮和顺治重用,最终成为亲王。
03、铁帽子王的“潜规则”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在清朝宗室爵位是降等袭爵的大背景下,指定八个清朝初年战功赫赫的亲王和郡王,连同雍正指定的怡亲王允祥一起,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也就是我们传说的铁帽子王。
表面上看,铁帽子的人选,看的是军功。
可是实际上,前文我们说过,一些铁帽子王的战功,还不一定比得上阿巴泰呢,可是阿巴泰却没能成为铁帽子王。
这就要说到铁帽子王的另一个没有摆在明面上的“潜规则”了:出身。
以前文我们说过的,无功封郡王的硕塞为例。他是皇太极实际上的第5个儿子,哪怕是光论活到成年的儿子,也是第三子。但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赐给皇太极的福晋,所以也享有皇太极嫡子的待遇,计入兄弟排行,被当时的人称为皇太极的次子。
硕塞在年仅16岁、没上过战场的情况下,就和比他年长40岁、战功赫赫的叔叔阿巴泰一起被封为郡王。
入关之后,硕塞的战功履历看起来还算漂亮,但基本上没有过独当一面,而且只打了几年仗,年仅27岁就去世了,和打了将近40年仗、独立领兵过的阿巴泰不能比。
但是硕塞却是铁帽子亲王。
硕塞能成为铁帽子亲王,出身的因素是很大的。
由于皇太极早年生的儿子,除了长子豪格之外,不是早早夭折,就是庶妃所生,甚至不能计入兄弟排行,更别提领兵作战建功立业了。其他的儿子年纪又太小,错过了清初建功立业的机会。
所以除了战功赫赫的肃亲王豪格之外,皇太极的儿子里,战功比较拿得出手的,就只有一个硕塞了。
乾隆不想让开国铁帽子王当中,皇太极的子孙只有豪格一个人,这样子看起来多少显得皇太极一脉太没面子。
所以他强行把硕塞也加入了铁帽子王的行列,也就是和硕庄亲王一脉。
而且所有的开国铁帽子王,都是嫡出。这不仅仅是因为清初极度看重宗室们的出身,也是因为在清初“嫡庶神教”的背景下,不是嫡子压根没什么领兵作战、建功立业的机会。
而阿巴泰,由于出身不够“嫡”,战功虽然不低,可是也没有高到真能和那些战功过硬的铁帽子王比,也没有为皇太极一脉增光的实际需求,自然也就当不上铁帽子王了。
当然乾隆也知道硕塞的这个铁帽子王含金量有点低,硕塞的战功还比不上阿巴泰呢。
所以铁帽子王基本上都配享太庙了,而硕塞却由于功劳不够,没能进入太庙。
而铁帽子王们基本上能进入盛京贤王祠,而硕塞也没有。反而是非铁帽子王的阿巴泰,战功毕竟是相当显赫的,所以进入了盛京贤王祠里。
而另一方面,清初的政治斗争是十分残酷的。像早年的四大贝勒当中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后来的肃亲王豪格,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都相继倒台,甚至祸及子孙。
阿巴泰虽然性情粗暴,经常闯祸,却由于出身受限,即便战功赫赫,也注定造不成多大威胁,所以反而能在众多的斗争之中全身而退,甚至连一次降爵的惩罚都没有。
这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因祸得福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