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初,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从东线向太平军发起进攻。李鸿章进军之初,就采用招降纳叛的办法,扩大战果,减少伤亡。他对降将给予优待,甚至允许他们仍带领原属部分军队编入淮军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注:李鸿章年轻时画像

清政府也发布谕旨,宣布:“果能于城池未下之先诚心归顺者,无论其从贼之久暂,均一律准其投诚。将军械、马匹呈缴后,该大臣等酌留所部,令其随同剿贼。倘有不愿随营,即饬地方官递送回籍,或妥为安插,毋令失所。携带资财,不准兵勇抢夺;如兵勇利其资财,私行杀害,即按军法从事。”

1863年11月,李鸿章的淮军一万三千余人和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三四千人攻到苏州城下。

太平天国纳王郜永宽(郜云官)等人准备投降。11月28日,郜永宽派人与淮军将领程学启(也是天平天国降将)和戈登达成协议,捉拿忠王李秀成和慕王谭绍光,献城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注:影视剧中的谭绍光形象

11月30日,李秀成离开苏州回天京,捉拿李秀成的计划失败。12月2日,郜永宽与程学启、戈登等再次谈判,约定投降条件。戈登成为郜永宽等八人投降淮军,淮军保证郜永宽等八人不死的担保人。12月4日,郜永宽等杀死慕王谭绍光,

5日,淮军进入苏州城。淮军进城后,违背承诺,大开杀戒。不仅杀了郜永宽等八人,而且对普通太平军战士南京以上口音者“不分良莠尽杀”。

戈登得知李鸿章杀降的消息后,愤怒至极,提枪寻找李鸿章。

李鸿章避而不见,戈登扬言要求李鸿章下台,否则他就率军攻打淮军,把攻占的城池再交还给太平军。当时上海的一些报刊对李鸿章“苏州杀降”有所报道,这一事件产生了国际影响,把曾经作为担保人的戈登置于道德上不义的地位。

戈登是基督教徒,信守承诺重视名誉。“常胜军”曾俘虏八百多太平军战士,“极厚遇之,彼等大喜,皆乃投于常胜军,反向敌军而誓战”。

李鸿章是实用主义者,保证淮军的利益最大化是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贼”来说,只须使用谋略,无须信守承诺。

而且,“杀降”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注:“常胜军”

面对戈登与李鸿章的矛盾,清政府和英国政府都尽力调解。首先,清政府对戈登和“常胜军”给予厚赏,拨发军饷八万两白银,其中一万两专门赏给戈登。虽然戈登拒绝了专门给他的赏银,但在英国政府的劝说下,接受了清政府的纪功牌和黄马褂。其次,

清政府通过英国公使向戈登作出承诺:“嗣后凡是有你参加作战的阵地上的投降条件,非经你同意,不得采取任何行动”。

李鸿章也委婉认错,“誓不再为斩杀降人之暴举”,对被杀的郜永宽等八人进行祭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英国政府指示戈登:长此下去,对帝国利益是有害的。

面对调解,戈登与李鸿章言归于好,“常胜军”也于1864年初重返战场,继续协助淮军向太平军作战。戈登和李鸿章在“苏州杀降”问题上的矛盾分歧,终因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而很快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魏忠:《中国古代战俘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