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台记者赵宏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75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75年,是一曲慷慨激昂的时代赞歌。浙江之声联合全国11家省级广播主频率,捕捉神州大地的律动,推出系列融合报道《听·见美好中国》,一起见证新中国的辉煌历程,听见改革的最美声音。
悠扬的汽笛声与集装箱装卸的节奏声交织在一起,合奏出了国际大都市商贸繁荣的交响曲。今天的《听•见美好中国》,让我们跟随上海台记者,一起走进上海的洋山港,翻开一页开放的新篇章。
戳音频↓↓↓
国际船舶往来不停,一排排桥吊有条不紊,这就是洋山港的日常。
两个月前,外资班轮公司太平船务在这里开启了一项全新业务:20个集装箱的柏木原木搭载太平船务旗下的“永城号”货轮,从上海港出发,以“沿海捎带”模式中转到青岛港,这标志着太平船务首票“沿海捎带”业务落地。
沿海捎带,指的是在我国沿海港口之间从事外贸集装箱的国内段运输。此前,境外航运企业不得从事此项业务。2022年5月,上海港创新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班轮公司,开展以上海港洋山港区为国际中转港,与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之间试点沿海捎带业务。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成为了政策的第一批尝鲜者。公司中国区总裁韩岩滨说:“沿海捎带试点政策的实施,优化了物流路径规划。作为首批试点企业,马士基所承运的沿海捎带业务量已经超过10万标准箱,直接受益的客户超过数百家。”
从事水果进口业务的上海佳农是这一政策创新的受益者之一。公司从南美进口的香蕉中,有七成要运往大连、天津、青岛北方三港。此前,香蕉明明先运到上海港,但由于外资船舶不可从事国内港口货物中转,香蕉不得不继续到韩国釜山港,等待下一艘接驳船才能运往北方三港,耗时约60天。
如今政策突破后,可以直接运往北方港口。上海佳农海运部经理乐颖说:“现在从南美到上海33天左右,然后到北方港口在5天到8天,这样就基本保证航程在42天以内,这对于产品质量、稳定销售都是最重要的。”
“外资班轮沿海捎带”政策试点两年多来,不仅让货主的进出口业务有了更优的路径选择,还将原本流失在第三国的国际中转标箱逐步带回上海。数据显示,2022年,该业务量0.17万标箱;2023年,6.5万标箱;而今年仅上半年,就已完成4.9万标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保处副处长黄跃说:“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这里有1/3箱量来自新加坡,有1/4箱量来自韩国釜山。这些国际上的箱量集聚到上海,会提升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吸引更多的贸易流在这里集聚,再进一步吸引和人才和技术的集聚。”
围绕国际航运绿色转型的新趋势,上海港也开启了一场全新探索。
绿色甲醇,是当下全球最被看好的船舶清洁能源之一。今年4月,大型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舶“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在洋山港加注504吨绿色甲醇,上海港完成了全国首单船到船的绿色甲醇燃料加注。
为进一步提升这项业务能级,洋山油库已完成28万立方米甲醇储罐改造,一座新的装卸码头也即将开建。
紧邻洋山港码头的临港,正通过建立绿色航运产业联盟,希望通过联合上下游企业,积极对接国际标准。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保处处长林益松说:“希望借助临港新片区这一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帮助国内企业建立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绿色低碳领域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让我们在整个绿色低碳领域能够抓住先发的优势。”
向海而兴,航运已刻入上海的城市基因。连续14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聚焦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正通过一项项首创性改革,不断提升航运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为全球航运新格局贡献上海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