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

也寄托着公民的归属感。

如果你回看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的所有镜头记录,

你会发现,

那天国旗飘扬、国歌嘹亮,

但是天安门城楼上

唯独没有国徽的身影……

这是怎么回事?

别急,小新带你“解密”!

今天带来《国家工业密码》有声故事

第二十三集

《在古代是“青铜”,在现代是“王者”》

听音频 更精彩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上,

为什么没有国徽?

这是因为

当年中国国徽的设计过程比较曲折,

直到1950年6月,

国徽形象才被最终敲定。

这之后不久,

一枚崭新的国徽就

高悬在天安门城楼正中央。

国徽呈圆形,图案精美,

引得人们驻足仰视。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

这是一枚木质的国徽!

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日晒,

国徽很容易变形褪色,

因此,必须抓紧制作一枚金属国徽,

来替换木质国徽。

1950年10月前后,

沈阳第一机器厂接到任务

——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徽》剧照

国徽属于高精度铸件,

上面有栩栩如生、线条精致的五星、

齿轮、稻穗、天安门等图样,

这就需要非常精细的铸造技术。

这一重任,光荣地交给了

以铸造技术闻名全国的沈阳第一机器厂

(现通用技术集团所属沈阳机床)

在铸造过程中,

沈阳第一机器厂遇到了不少困难:

一开始用砂土做的模具不够坚挺,

模型上的图案模糊,

为了换砂子,他们从内蒙古找到大连,

经过上百次筛选,

最后用比较黏的细沙和比较干的粗砂

达成了“完美配比”,

做出来了纹理清晰的砂土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徽》剧照

砂土模具做好了,

下一步就是浇金属液,

又遇到问题了

——浇下去的金属液火候控制不好,

总有一部分图案凹陷或者缩形了,

只能反复试验,

找到最合适的火候和冷却时间,

这才有了一比一“复制粘贴”出来的精美图案,

再经过烤漆贴金等工序之后,

铸造国徽的任务就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生产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后来,在1951年5月1日,

凝结着所有铸造者心血的第一枚金属国徽,

正式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之上。

古老又崭新的铸造技术

铸造团队选择了先制模、再浇铸、

最后精加工的方法。

这套流程,就是铸造技术的基本思路。

铸造,

其实就是把金属熔化成液体状态之后,

倒进事先做好的模具里面,

等熔融金属冷却,

就会固定成一种形状,

可根据形状赋予它们不同的用途。

铸造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技术。

我们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的精美青铜器、

古代钱币、寒光闪闪的兵器,

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铸造智慧。

根据考古发现,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有了。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湖北省博物馆

看一件文物——

曾侯乙尊盘。

它极其精美复杂,

全套器物只有42厘米高,

表面上装饰着百余条蟠龙和蟠螭,

纹样相当生动,

器具内有数以百计的零件,

简直就是“巧夺天工”的具象化,

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

铸造工艺的“天花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侯乙尊盘(图源:央视新闻)

中华文明的每个朝代,

都有精美的铸件问世。

时至今日,

铸造业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

燃气轮机、铁路、纺织机械等产业链

都离不开铸造。

一方面,铸件得够硬够强,

才能满足桥梁、围栏等承重部件的要求;

另一方面,铸件还要好塑造,

便于被机械加工成精细的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属铸造而成的齿轮零件

比如在1964年,

为了让我国新型战机歼-8飞得高飞得远,

当时的航空研究院决定

要给歼-8一个更强悍的“心脏”

——铸造空心涡轮叶片

如果说发动机是战斗机的“心脏”,

那么发动机叶片就是心脏里的输血大动脉。

这种空心涡轮叶片

结构复杂、制备难度极高,

只有美国在1961年研制出来了。

为了打造空心叶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师昌绪带队,

终于在1966年做出了试车成功的叶片,

我国的战斗机也有了更强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8年,师昌绪(左二)在检查发动机涡轮盘(图源:《中国科学报》)

我国成为了继美国之后

第二个采用铸造空心叶片的国家,

而且我们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英国用了8年时间才研制成功。

从小零件到大机组

铸匠心,造重器。

我国的铸造工艺正在向高端化发展。

服务国家工程,

只做行业领先。

在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

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的

白鹤滩水电站内,

我国自主研发的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的水轮发电机,

正在将由天然落差产生的水能

转变为电能,

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是

衡量一个国家水电装备制造水平的标尺,

这座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的

水轮发电机组的全部导叶,

均实现自主研发,

在全球只有少数国家可以做到。

它的制造者是来自辽宁的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

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铸所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砂型表面的浮砂

沈铸所成立于1957年,

是我国首批

国家级铸造技术专业研究机构。

在这里走出了

我国第一台钛合金自耗凝壳熔铸炉、

目前亚洲最大

钛合金真空自耗凝壳熔铸装备、

国内首个

适用于铸造车间的AOD精炼炉等

诸多“首创”。

“智能”铸就更多精彩

如今,迈入了智能时代的中国,

也让传承千年的铸造业有了数字化助手。

智能铸造车间

这里既没有烟尘,

也没有工人繁忙的身影。

在中控大屏上,

实时显示着专业参数。

工人只需轻触设备,

一个个精细的铸造产品

就可以从智能铸造流水线中排队产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信息数字化技术

过去由工人靠眼靠手把关的环节

变成了一道道检测点,

用大数据代替人为把关,

可以精准分析各项制作参数,

为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

机械装备、热能工程、航空航天等产业

提供分毫不差的铸件产品。

从华美的青铜礼器,

到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一枚金属国徽,

再到上天入地的各种精细零件,

我们的多彩生活和工业铠甲,

就这样被慢慢铸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5载岁月峥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千千万万国有企业建设者用智慧和血汗筑就了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如今,国有企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出一大批领跑全球的重大成果,推动我国工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历史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新华网、云听APP、喜马拉雅APP、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国家工业密码》——有声故事网络互动传播活动,以国有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为起点,回顾国资央企打造工业体系的生动故事,解析宝贵经验的奋斗密码,展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光明前景。

《国家工业密码》持续更新中……

欢迎扫码订阅专辑

云听专辑喜马拉雅专辑

———— /END/ ————

撰稿丨王典

责任编辑丨陈婷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