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本该是一个安享晚年的人生阶段。然而,当我们走近退休者的生活,却发现他们的晚年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冰冷的数字——养老金的数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张退休已有三年,他的生活可以用"优裕"来形容。每月5300元的养老金,让他能频繁地参加旅游团,到各地游山玩水。相比之下,他的老同事老李就没那么幸运了。2100元的养老金,勉强够基本开销,旅行对老李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老张和老李,只是我们调查的冰山一角。我们对100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退休者进行了养老金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发人深省。数据显示,5000元成为划分退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门槛。

平均数掩盖不平等:百人平均达5000,个体差异大

乍一看,被调查者的平均养老金达到了5000元,似乎还不错。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平均数掩盖了巨大的个体差异。

养老金在5000元以上的退休者,仅占总数的20%左右。他们的养老金多在7000-9000元之间,个别甚至超过万元。正是这部分高额养老金拉高了平均水平。

而养老金未达5000元的退休者,占到八成。他们中很大一部分的养老金在1000-3000元之间,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而处于4000-5000元这个临界区间的,反而是少数。

网友的留言,也印证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状况。一位网友感慨,"身边高养老金的朋友确实不少,但都是体制内或国企的高管。我们这种普通职工,2000出头就不错了。"

从收入差距,到生活分化:以旅游为缩影

养老金的差异,直接导致了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分化。我们进一步调查发现,在坚持旅游的百位退休者中,约70%的人养老金在5000元以上。丰厚的养老金,让旅游成为他们的常态生活方式。

而那些养老金在2000-3000元的退休者,更多选择广场舞、公园散步等免费的娱乐活动。"哪怕想出去转转,也要精打细算,还要等子女的接济。"一位退休老师无奈地说。

至于那些养老金更低,甚至没有养老金的群体,他们不得不继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依靠子女赡养度日。有位环卫工退休后,为了贴补家用,重新开始捡拾垃圾。

地域身份差异,是养老金不均的深层原因

追根溯源,这种养老金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地域和身份的不平等。

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异,导致的养老金鸿沟更加显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者,其养老金水平远高于普通的企业退休职工。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更是少得可怜。

正如一位三线城市的个体户退休者所言:"我这辈子没进过体制内,养老金连3000都不到。现在每天省吃俭用,能凑够房租就不错了。"

随着国家近年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金的并轨,城乡居民养老保障覆盖面的扩大,未来的养老金差距有望不断缩小。

透过表象,直面不平等的制度之殇

百位退休者的调查,揭示的不仅是一组冷冰冰的数字,更是一幅现实的缩影。养老金的高低,深刻影响着每一位退休者的生活质量。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反映出我国长期以来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计划体制下的单位保障制。体制内职工养老有保障,而广大农民和城镇个体户则没有制度性养老保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待遇差异等原因,这种不平等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从本质上说,解决养老金分配不均问题,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只有建立全面、均衡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不断提高统筹层次,才能实现养老保障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