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盛夏,南京近郊祖堂山发现一座高规格的明代宦官墓葬,考古专家一反常态的将墓志整块搬走后,并神秘兮兮的对外封锁一切有关墓主人的消息。几天后,媒体的一则消息,在史学界引发轩然大波。
事情的起因要从2010年6月16日说起,福利院的工程队要到祖堂山附近取土,挖掘机轰隆隆的几下之后,两块长约38cm的青砖石漏了出来,这块砖石厚度8cm,宽约15cm,非常符合明代常见的墓葬所用砖石。
工程队迅速报给考古部门,这座明朝的大墓开始正式进入发掘工作。
现场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墓葬的券顶已经塌陷,并且周围还有盗洞的样子。在这座墓出土之前,南京已经出土了不少明朝的宦官墓葬群。
这些封建社会的底层小人物,他们因为没有后代可以给自己养老送终,通常都是集体墓葬的形式。我们也可以理解过朝廷负责为他们善后。
明朝时期,宫里会统一规划出一块地,根据这些宦官的身份等级不同,死后放入不同的区域内。之前出土的宦官墓葬群,都是统一规划的,发掘了几十冢。
但是,由于常被盗墓贼侵扰,出土的文物并不多。专家们看到这个墓葬的盗洞时,其实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在接下来的几天发掘中,这个墓葬显然是有二次开挖的迹象,不像是盗墓贼的手笔。通常来说二次开挖都是夫妻合葬墓,但专家们并没有在墓中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墓主人的身份究竟是一个还是两个,在大家的心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6月22日的这一天,发掘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清理封土往往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完成,附近的村民也都参与了进来。
一位农民触碰到了两块坚硬的方石,专家们立刻赶过去瞧看,发现方石被铁箍着,应该是墓主的墓志。
一般来说,墓志的清理有时候是在现场工作的,有时候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也会搬运到研究室进行。这个墓盖揭开后,专家们惊讶的发现墓志上面的信息非常完整,而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当即决定运送回去,慢慢研究。
为了更好的保护现场的信息,确保古墓不被破坏,大家决定隐瞒这次考古发现,等墓主人身份信息水落石出后再对外公布。
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专家们神秘兮兮的研究墓葬,这附近又曾经出土过大量的宦官墓葬群,群众中纷纷猜测这个古墓一定非比寻常,必然是发现了宝藏。
几天后,当地的媒体根据道听途说来的消息,擅自对外公布了考古进度,并宣称发现了七下西洋的郑和墓,一时间舆论哗然。考古界更是为之震惊,纷纷要前来一窥究竟。
南京博物馆迫不得已只好召开发布会对外公布了考古细节。
墓志上写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说明墓主人是一位姓洪的太监,根据史料记载,应该是七下西洋的郑和的副史,名叫洪保。
这个墓屡次遭到盗墓贼的盗掘,专家们在前室几乎是一无所获。墓室一共三重门封锁,封门,木门,石门,还有一个倒地的陶缸。这应该是一个长明灯的容器,由于墓室进水,再加上年代久远,长明灯燃尽后,只剩下这口大缸了。
专家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后室上,可后室的几处盗洞也让人心凉半截,墓中还残留了不少现代塑料制品。
墓中出土了一些玉器残片,还有一个高一米的棺床。棺床周围还散落一些铁链,可墓主人的棺椁却不翼而飞。
在之前发掘的大太监杨庆的墓中也有类似的铁链,专家们分析这可能是道教的某种文化。比如是连棺葬或者升空悬挂,都有升仙的寓意。至于墓中的棺椁,大家分析这是酸性墓,棺椁的木制品都被腐蚀成泥,但肯定这里曾经是有棺材的。因为还有10枚棺钉残存在墓。
洪保的墓中真正有价值的并在于那些随葬品,而是洪保墓中残存的历史文化内容。
第一,洪保的墓中发现了一些鸱吻,瓦当的构件。专家们经过实地走访,确认了洪保墓曾经是坟寺。并在史籍中查到了洪保在1434年曾经捐资建造了一座叫东峰庵的地方。
坟寺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些人捐资建庙,死后就葬在里面,僧人呢还能肩负守墓的职责。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东峰庵并没有守住洪保的墓,就连东峰庵自己都已经消失的了无痕迹。
第二、洪保墓中出土了一块买地券。
古代的人们认为阳间有阳间的规矩,阴间有阴间的制度。阳间的房子带不到阴间去,因此死后要为自己置办阴宅。这个买地券就当于阴间的房产证。
第三、洪宝墓中最珍贵的还是他的寿藏铭。
不同于其他墓主死后由他人撰写的墓志,洪保的寿藏铭是经过他审核检查后才撰写完成的,是他生前所著。
或许是洪保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起伏,对人生有了白驹过隙的感悟,便在65岁时着手将生平刻在了这上面。
铭文上记载洪保是一位长相俊美的男孩,14岁左右因为俊美被征召入宫成为了太监。29岁跟随朱棣,成为亲信之一。这也是他能成为航海大业中的一员的重要原因。
洪保的记载给郑和七下西洋提供了明确的事实依据。而且,根据内容记载郑和应该不止七次,朱棣即位的第一年,便命人出海,当时洪保是副使。虽然没记载正使是谁,根据后来的下西洋的记录来看,应该就是郑和。只是这一次没计算到郑和航海的次数中。
还有一点,南京之前发掘的一些墓葬残碑中,记载了这些随行的船只大多数是两千料。
但根据流传下来的航海记载中,郑和下西洋的船是5000料,要远比2000料大得多。
因为残碑的记载,世人对五千料的大船始终存疑,认为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和制造工艺,郑和应该没有那么大的阵仗。可在洪保的寿藏铭中清楚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五千料的船。
至此,郑和下西洋的种种传闻分明了。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返程的时间和洪保的船只间隔了将近四年。不少人认为迟航的洪保很可能已经抵达了南美洲。而且郑和死后,洪保还承担着下西洋的任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