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钱轻币重病吾农,未有奇方起困穷。粗遣年丰官糴粟,少令钱币各通融。——《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

在商代时期,贝壳被用作为货币,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天然的贝壳已经供不应求,于是就衍生出了人工贝币,到了商代晚期,人们开始用矿石制作金属贝币,于是就有了铜制贝币。几千年来,货币从贝类发展到贵金属,再到如今的纸币,而在近代史上,那时的通用货币是银元,而它的价值和如今的人民币是如何换算的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种货币要想实现兑换,那么要有几个参照物才行。其中一个就是购买力,在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期间,由造币总厂和江南造币厂负责,开始开铸一圆银币,银元主要有“袁大头”(袁世凯头像)和“孙小头”(孙中山头像),除此之外还有“鹰洋”“龙洋”,后来各种类型的银元不断出现,社会上将它们统一称之为“大洋”。然而在晚清年间,银元就已经出现,到了1914年,民国政府出台《国币条例》,这才确定了银元为国家通用货币,这以后,它才真正走上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由于银两的使用历史长,百姓们还是保持着使用银两的习惯,所以在那个时候,就流通着两种货币,银元和银两,所以那个阶段的银元的价值并不高。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同样也出台了《国币》条例,在原有银元的基础上又进行改造,制造出了属于国民政府的货币。1933年,国民政府为了将银元实现全国通用,就禁止了银元和银两相互兑换,而银元这才迎来鼎盛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的时期,银元的购买力也是不同的。在宣统年间,银元刚刚发行,一枚银元就好像人民币的第一套100元,带着银元进行买卖,卖家一般找不开面额如此大的钱,由于使用不方便,就没人愿意使用,在那时,一位老师傅要花2到3个月的时间才能挣到1,2枚银元,可见它是多值钱。在民国期间,国家比较注重教育,于是从事教育类工作的人的工资就比较高,比如北京大学的时任校长蔡元培,他那时的工资一个月就有600银元,而号称是“民族之魂”的鲁迅先生,他那时也有200银元一个月的报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曾经写过一句“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惹得众人以为他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裕,其实在1919年时,他在北京买了一套32间房的“三进大四合院”,用了3675块银元,这套房子换到现在,已是有上亿的价值。然而在1919年,3675块银元不至于上亿,说是千万级还是差不多,可见鲁迅也是一个财大气粗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民国时期的底层工作者,由于国力并不发达,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于是做着底层工作的人们,他们的工资水平就“不好看了”,一般的店员和工人,每天要上12个小时的班,一个月可能就只有10几个银元,仅够他们一个月的开支,那时的房租一个月差不多就要5个银元,而且还是普通的房源。然而民国时期的富贵人家,并不在意购买力的事情,他们财富好似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晚清首富”之子盛恩颐,上海滩的第一辆进口奔驰就是他,他一天就能花掉一个普通人10年或者100年才能积累的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知道银元好,1949年,国民政府毫无节制地印刷银元卷,导致了通货膨胀,使得银元的地位从巅峰到谷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银元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对比不同的东西,人民币和银元的价值也不一样,1924年,华北一头牛的价格约是5块大洋,而如今是1.2到1.6万元之间,照这样说,一枚银元的价格就在2400到2800元。而那时一名女工的月工资在30个银元,如今拥有工程师执照的工人月薪在1.5万元到2万元之间,那1块银元又在5000到6600元人民币之间。参考不同的对照物,民国一块银元能从83元到9万人民币之间,实在也是离谱,如今银元更多的是用作收藏,一枚袁大头的收藏价值大概是700元左右。

结语

关于银元和人民币之间怎么兑换只能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而已,因为两种货币之间没有汇率,然而选参照物的话也是十分不靠谱的,近代中国政局动荡,社会混乱,而且物资匮乏,缺少市场调控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多得是坐地起价的商家,而真正被压迫的只有辛苦的劳动人民,所以才会出现那种富贵人家一用就是普通人家十年存款的怪异现象。而如今,物价平衡,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获取等量财富,市场的物质更是不再匮乏,于是人民币的购买力比起银元来,更稳定,而银元之所以“值钱”,那也是因为市场力,劳动力不公平的表现,如今也早已失去了购买力,成为了收藏品。

参考文献: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

《币制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