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斥资25亿元打造的古城,本该是游客如织的景区,如今却成了人烟稀少的“空城”,一天仅13名游客。如此大手笔的投资,怎么就成了“烂尾”工程?更讽刺的是,拍板的领导高升了,而留下的负债烂账,成了地方财政的无底洞。谁该为这场“景区悲剧”买单?
“大庸古城”,从它立项那一刻起,便被视为张家界旅游的新希望。2016年,项目正式动工,计划打造成集游玩、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地标。六年过去,直到2021年才勉强开门营业。而如今,这个曾经承载梦想的古城,成了张家界的“烫手山芋”。游客不来,景区惨淡。
“大庸古城”的失败,是一次典型的形象工程。耗资25亿,光听这个数字就足以令人咋舌。而更为离谱的是,这么大的一笔投入,竟没有有效的项目规划和市场调研。领导者一拍脑袋,便做了决定,却忽视了当下游客的需求变化。
“大庸古城”的建设,明显可以看出其缺乏前瞻性。项目定位模糊,缺乏市场调研,盲目跟风,最终只能沦为“千城一面”的建筑群。外表古朴,内在空洞,游客不买账。这些年,全国各地类似的古城、古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凭什么游客非要选择你“大庸古城”?
更令人气愤的是,花了25亿元,结果日均游客不到13人,连工作人员都比游客多。而拍板决策的领导,不仅不为此担责,反倒高升。领导的决策失误不仅是腐败,更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的现象,绝不仅仅出现在“大庸古城”,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形象工程”式腐败。
“大庸古城”并不是第一个失败的形象工程案例。类似的项目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从东北的“华强方特”到西部的“昆仑神话”,这些本该带动地方经济的项目,最终都成了财政的负担。无一例外,这些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领导拍板时的盲目决策和形象工程思维。领导为了政绩,不惜巨额投资,却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
“大庸古城”的现状,不仅是地方财政的黑洞,更是对游客需求的漠视。如今的年轻游客,更偏向新奇有趣、互动体验式的旅游项目,而不是单一的古建筑展示。从景区的短视频推广来看,内容少得可怜,播放量更是惨淡,游客不来,不是游客“挑剔”,而是项目根本没有走进游客的内心。
这个耗费了25亿、负债累累的项目,如今已经进入重整程序。而曾经高调宣布项目启动的领导,如今却早已“高升”,将这个烂摊子留给了后任。不免让人质疑: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的标准是否出问题了?为什么拍板错误的人可以全身而退,背负重债的却是地方财政?
“大庸古城”的故事是中国许多地方旅游项目的缩影。一边是巨额投资,另一边是游客稀少,背后是资源的浪费和责任的缺失。你认为,类似这样的“形象工程”到底该如何避免?是谁在为这些错误决策买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