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故里声
惆怅落花秋不胜,疏枝无力向阴晴。
西风细雨东园径,湿断寒蛩故里声。
首句“惆怅落花秋不胜”,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秋日景象的萧瑟。落花本已令人感伤,而“秋不胜”三字更是加重了这种悲凉氛围,仿佛秋天的力量太过强大,连落花也承受不住其哀愁。
次句“疏枝无力向阴晴”,通过“疏枝”与“无力”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秋日树木的萧瑟之态。树枝稀疏,显得毫无生气,无论是阴天还是晴天,都无力去迎接或抗拒,只能任由自然摆布,这种无力感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
第三句“西风细雨东园径”,引入了新的自然元素——西风和细雨。西风带着寒意,细雨绵绵不绝,它们共同作用于东园的小径上,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湿润的氛围。这样的景象不仅加深了秋日的凄清感,也为下句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末句“湿断寒蛩故里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寒蛩,即秋日的蟋蟀,它们的叫声在秋日里显得格外凄凉。而“湿断”二字,则形象地描绘了细雨将寒蛩的叫声打断或淹没的情景,使得这种凄凉之感更加浓厚。
同时,“故里声”三字,又赋予了这首诗一层更深的情感内涵。它不仅仅是对秋日景象的描绘,更是对故乡、对往事的深深怀念。那湿断的寒蛩声,仿佛就是来自故里的呼唤,触动了诗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七绝.照冈州
圭峰山下玉湖秋,间碧疏黄白水流。
日暮野行传寺火,回头一月照冈州。
这首《七绝·照冈州》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圭峰山下、玉湖之畔的秋日美景,以及日暮时分的宁静与祥和,展现了冈州(可能指某地名,如新会古称冈州)的独特韵味。
首句“圭峰山下玉湖秋”,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圭峰山巍峨挺立,玉湖波光粼粼,秋日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这里的“玉湖秋”不仅描绘了湖水的清澈如玉,还暗含了秋日的凉爽与宁静。
次句“间碧疏黄白水流”,进一步细化了秋日湖畔的景致。碧与黄相间的树叶,稀疏地挂在枝头,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与白色的水流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这既表现了秋天的多彩,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宁静。
第三句“日暮野行传寺火”,将读者的视线从自然景色引向人文景观。日暮时分,野外的小径上,行人稀少,但远处寺庙的灯火却依稀可见,为这宁静的秋日傍晚增添了一抹温馨与神秘。这“寺火”不仅照亮了行人的道路,也似乎在传递着某种精神的慰藉与指引。
末句“回头一月照冈州”,是全诗的高潮与点睛之笔。诗人回头望去,只见一轮明月高悬天际,照亮了整个冈州大地。这轮明月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它象征着光明、希望与宁静,让诗人在日暮的旅途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安宁。同时,“回头”二字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眷恋。
七绝.风磬敲
山色凄迷月寂寥,茶庵路上叶萧萧。
深秋客过僧行处,不觉病身风磬敲。
首句“山色凄迷月寂寥”,以凄迷的山色和寂寥的月光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山色的凄迷,可能是因为深秋时节,万物凋零,山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而月光的寂寥,则更添了几分夜晚的宁静与空旷。
次句“茶庵路上叶萧萧”,将视角从远山拉回到近处的茶庵路上。落叶萧萧,是深秋特有的景象,它们随风飘落,发出沙沙的声响,与周围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这落叶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也似乎在诉说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轮回。
第三句“深秋客过僧行处”,点出了诗人的身份——一位深秋时节的行旅之客。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诗人偶遇了僧侣的行踪。僧侣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往往代表着超脱与宁静,他们的出现,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抹神秘与深邃的色彩。
末句“不觉病身风磬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风磬,即随风而动的磬声,它清脆而悠扬,能够穿透人的心灵。诗人在此处用“不觉病身”来形容自己,或许是因为在听到风磬声的那一刻,他暂时忘却了旅途的疲惫与身体的病痛,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与解脱。这风磬声,不仅敲响了周围的空气,也敲响了诗人的心田,让他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平和与安详。
七绝.遣残月
虫花寥落夜星阑,自觉窗灯惟梦难。
忽有秋风遣残月,晓鸡檐露两生寒。
这首《七绝·遣残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夜至清晨的景色变化,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微妙波动。
首句“虫花寥落夜星阑”,营造了一个静谧而孤寂的夜晚景象。虫声稀疏,花朵寥落,夜空中的星星也逐渐稀少,暗示着夜已深沉,万物归于宁静。这样的景象,往往能引发人们对孤独、寂寞等情感的共鸣。
次句“自觉窗灯惟梦难”,将视角转向室内,诗人独自坐在窗前,面对着微弱的灯光,却感到难以入梦。这里的“惟梦难”三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纷扰与不安,或许是因为有太多的思绪萦绕心头,使得他无法安然入睡。
第三句“忽有秋风遣残月”,笔锋一转,引入了一个新的元素——秋风与残月。秋风带着凉意,仿佛有意无意间驱散了天空中的最后一抹月光,只留下一轮残月挂在天边。这一景象,既是对自然变化的真实描绘,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同时,“遣”字用得极为巧妙,赋予了秋风以人的情感与意志,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末句“晓鸡檐露两生寒”,将时间推向了清晨。随着夜色的消退,鸡鸣声起,屋檐下也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两生寒”三字,既指晓鸡与檐露带来的物理上的寒冷感,也暗含了诗人内心因时光流逝、人生无常而产生的凄清与悲凉之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