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体厚,磨制精良,前端略宽,弧刃,基部双面钻一圆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钺(青铜时代)阳关博物馆藏

扁平长方形,刃部略宽,身中后部一圆穿,边沿二小圆穿,可固缚柲杆。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征。

旧石器时代使用的砍砸器其实便是斧钺的祖先,至新石器时代,石斧产生,而在石斧的基础上,新石器时代末期一种我国特有的斧类兵器——钺便出现了。钺与现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手斧不太相同,钺的刃非常平整而轻薄。在同样重量下,钺的斧刃面积远远大于石斧,它相对于石斧,材质更为精良,工艺也更为考究。因此《说文解字》中称:“大者为钺, 小者为斧。”其实,钺就是一种放大的斧,但是钺同斧又有些不同,其装柄方式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末期镶嵌法的技术,利用筋绳将宽大而轻薄的钺面固定在留有凹槽的木柄之中,便形成了钺最原始的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形钺(西周)阳关博物馆藏

整体似戈,前援后内,锋为斧钺状,弧刃翘尖。援上下开刃,下刃微胡,阑基一穿,饰双角兽面纹。此器形制独特,目前仅此一件,兼具戈、斧二者功能,属轻型钺,大约装插短柲。

在中国兵器中,钺和斧是分不开的,人们习惯地把它们统称为斧钺。钺又称“戉”, 汉《释名·释兵》曰:“戉,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可见钺在战阵中多用于突破之用。《史记·周本纪》记载,牧野之战后,武王攻占朝歌,到了纣王宫内,此时纣王和他的嫔妃已死,武王命人用黄钺斩纣王头,用玄钺斩其嬖妾头。次日除道、脩社,周公旦执大钺,毕公执小钺,分左右侍卫武王。在这里,钺既是刑具,也是护卫兵器、仪仗器。可见在商代早期用于实战的斧钺,在商代末期便已经逐渐转变为礼器和刑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蜀式铜钺(春秋战国)阳关博物馆藏

较前例略小,半圆形弧刃翘尖角,瘦肩颈,扁长方銎,中空,身的一面中部饰变形人面纹,另一面有曲凹度,由知使用时取横刃之势,如锄。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之后的周不重视钺。《尚书·顾命》云:“一人冕,执刘(即斧)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这是钺用作仪仗器的记载。《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而黄钺在这里则是王权的象征。此外,天子还可以将钺赐予诸侯,以表示授予杀伐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片状铜斧(青铜时代 )阳关博物馆藏

铜质,长方形板状,刃部锋利稍宽,斜刃微弧。从器物的面、边、棱角显示特征看,似采用石模单范技术铸造。

君王诏令将军出征前, 要在太庙授钺,《淮南子·兵略》描述为其过程是:“凡国有难,君自宫召将……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鼓旗。君入庙门,西面而立……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可见仍以钺代表专杀之戚、用兵之权。直到战国时,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出土之钺的铭文中还说“天子建邦”,作此“以警厥众”。钺之尊贵尤为世人钦重。时代更晚的汉代也持这种看法,并将它用于仪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钺(青铜时代)阳关博物馆藏

青玉质,近似梯形,琢磨精细,身中有一大圆穿,刃部较狭,肩部二小孔,用于缚柲,为象征性礼仪兵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銎铜斧(青铜时代)阳关博物馆藏

斧身长方形,中心饰太阳纹,刃微弧,椭圆形銎长过斧身,后侧一方鼻钮,斧身及銎上共饰八道突弦棱及方格纹。具有典型北方草原青铜系的鄂尔多斯式特征。

斧钺用作刑具的时间很早。商代金文中就有用钺砍杀人头的形象,《国语·鲁语》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的语句,便是斧钺用作刑具的证据。汉代也继承了这点,一般以斧钺为刑具。孝堂山画像石的战争场面中,于对立两钺的兵器架上悬人头,即表示用它行刑之意。斧钺不仅用于断头,而且用于腰斩。《墨子·鲁问篇》:“斧钺钩腰, 直兵当心。”腰斩时以椹质承斧钺。《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何休注:“斧质,腰斩之罪。”所以汉代记述中凡提到斧质,总是和腰斩相联系。斧钺用作刑具,一方面是尊崇传统,另一方面是其工具属性的必然结果。在青铜时代,厚实而坚固的斧钺,更适合处刑犯人,而不必担心会因为使用过多而导致武器损坏,这也是其作为刑具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圆銎铜斧(春秋战国)阳关博物馆藏

斧身中腰稍瘦,截面圆形,弧刃出双角,直銎椭圆形口。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人在很早以前,便对武器重量在行军后勤方面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轻量化的戈在商周中原民族战争中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而在上古便诞生的斧钺就此沉沦,不再作为主要的格斗武器出现,而转为权力标志及专用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纹方銎铜斧(春秋战国)阳关博物馆藏

直銎方口有箍棱,身长腰瘦,弧刃锋利,出角明显。銎外一面铸出细棱线勾勒的虎形纹饰,古朴稚拙,具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岩画艺术特征。

在后世的战争中,因盔甲技术的进步,斧钺这种重型武器依然有着一定的用武之地。在唐代,斧钺仍作为重步兵的格斗兵器而广泛出现于壁画中。同时因为重量因素,斧钺对使用者力量要求较高,这也限制了其在战阵普通士兵中的普及度。在宋代的应用中,斧钺也多为守城战中使用。因此在实际战争中,斧钺更多是以用于防御的专门兵器的姿态出现,而在火器大规模装备后,其价值便彻底地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兽纹方銎铜斧(春秋战国)阳关博物馆藏

直銎方口,瘦腰弧刃出角,斧身四面饰一昂立之怪兽,边缘锯齿纹,銎口饰二道绹绳纹的箍棱,艺术风格类似先秦时期西南夷民族文化特点。

本文作者赵开阳,摘自《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