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文人踏入仕途后,都梦想得到“文正”的谥号。而对于皇帝来说,也非常看重这个规格极高的谥号,不会轻易将其追封给去世的大臣。其中,就清朝来说,历史上只有8位大臣谥号为“文正”,你都知道吗?
一、汤斌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汤斌出生于明朝末年,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最终官至工部尚书。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成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因此,他去世后获得了“文正”的谥号。
二、刘统勋
刘统勋是清朝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大学士刘墉的父亲。雍正二年(1724年),刘统勋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翰林编修。乾隆皇帝即位后,刘统勋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吏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后,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兵,吏、刑部、首席军机大臣。
在历史上,刘统勋因为深得乾隆皇帝信赖,被乾隆帝称作“真宰相”的唯一一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去世,时年七十五岁,乾隆亲临祭丧,赠太傅,谥号文正,这足以体现出他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三、朱珪
朱珪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礼部侍郎。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后,朱珪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朱珪去世,终年77岁,谥号“文正”。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曾是嘉庆皇帝的师傅,加上劳苦功高,朱珪也获得了文正这一殊荣。
四、曹振镛
曹振镛,字怿嘉,号俪笙、秀溪。清朝中期大臣,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兼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
因为平定喀什噶尔的功绩,振镛被晋封为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位列功臣之首。卒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五、杜受田
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杜受田为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在清朝历史上,杜受田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待遇。公元1852年,杜受田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正”。
六、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曾国藩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后来,曾国藩率湘军出省作战,成为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臣。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七、李鸿藻
李鸿藻(1820年2月14日—1897年7月24日),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同治元年(1862年),被提拔为侍讲,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
光绪二年(1876年)后,李鸿藻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病乞假,旋卒,享年七十八岁,清廷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八、孙家鼐
孙家鼐(1827年4月7日~1909年11月29日),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公元1900年后,孙家鼐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