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总台记者打卡多个正在建设或刚刚投入运行的大国工程,它们分布在祖国的东西南北。今天我们要去祖国的南部海域,打卡一个“海上盛开的葵花”。
这究竟是个什么大国工程呢?先来看一个特殊视角拍摄的景点画面↓
图片中的大型设备像一朵巨大的葵花,高度接近30层楼圆筒型的大型装备,是刚刚投产不久亚洲首个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它主要负责水下开采出来原油的加工、存储和外输。
距离它2.5公里外,还有一个“海葵一号”的大伙伴,它是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海基二号”负责把海底的油气开采出来,“海葵一号”就负责处理这些原油,别看“海葵一号”胖乎乎的,它可是十分能干的,每天能处理5600吨的原油。
这两天,“海葵一号”即将迎来首船原油外输作业。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我现在是在位于深圳东南方向240公里处,流花油田的“海葵一号”油气生产平台上,经过10多天生产作业,“海葵一号”即将迎来首船原油外输,提油轮“北海开拓轮”已经驶达附近海域,做外输作业的前的演练。
在海上,两个漂浮物体的对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对油轮的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海油“海葵一号”外输监督 薛廷:
流花油田所在海域冬季季风和夏季内波流频发,“海葵一号”根据所在海域盛行季风风向,创新设置了东北、西南两个外输点,以适应常规油轮的外输作业,全年外输作业效率可达90%以上。
船长告诉记者,“北海开拓”轮具备多种操作模式。油从“海葵一号”输送到船上的时候,“北海开拓”轮可以有效控制船首方向,自行进行提升等操作,相比一般的这种类型的船舶来说,衍生风险降低了不少,尤其是在极端天气下,作业的安全性显著增强,装货效率也大幅提升,单次可运输原油45万桶。
中海油国贸北海船务公司总经理 朱骁横:
“北海开拓”轮实现了中国圆筒型FPSO适配运力从无到有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深水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贡献了重要力量。
记者探访
“海葵一号”
对于很多第一次见到“海葵一号”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这个大家伙还挺可爱,胖嘟嘟的,不过,您可别小瞧这个大家伙,它可是大块头有大能量。虽然现在它开启了“工作模式”,无法再进入它的内部探访,但记者在它投产之前,就已经去一探究竟了。戳视频,跟着记者一起去了解这个大家伙↑
协同工作
打造油气开发新模式
在“海葵一号”所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我国创新性地采用了“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这一开发模式,为深水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开辟了全新路径。那么,这两大国家级装备究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
在深海作业中,“海基二号”平台负责将原油从海底开采出来,而“海葵一号”集生产、储油、卸油为一体,同时为“海基二号” 提供电力支持。这两大平台与油田的水下生产系统,通过包括脐带缆、动静态软管、动态电缆、集束电缆等在内的七条管缆相连,这些管缆不仅负责油气水的传输,还承担着光电信号的传递,总长度达到了69公里。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生产经理 余红坤:
流花深水导管架钻采平台进行原油开采,预处理后输送到圆筒型FPSO处理成合格原油储存、外输。这种开发模式能够大幅提高采收率,将油田生产寿命延长近30年,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了全新选择。
新装备自主研发
带动国内产业链协同发展
海洋油气装备的科技创新和快速发展,支持和带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绿色转型。
“海葵一号”高度集成了超700台关键设备,这些设备中大约九成都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其中我国自研的中控系统、海洋一体化监测系统等技术和设备,均为在圆筒型FPSO上的首次应用,实现了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应用的重要突破。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 刘华祥:
项目开展了大规格锚链、货油泵、监测控制设备、工艺处理设备等10余套国产化设备的定向攻关,弥补了国内海洋工程行业的短板,带动包括钢铁、高端新材料研发、重大装备和高端设备制造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海葵一号”的全自主独立设计建造,对全产业链起到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已完全具备了3000米水深以内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海洋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也正逐步进入世界第一阵营。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张伟 何俊儒)
责任编辑:王鹤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