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定位手表这个东西,一般不是用来帮助铁人三项或者马拉松运动员计算成绩,就是给小朋友佩戴防止走失,但是给环卫工人戴上定位手表……你能想象吗?

这还真不是天方夜谭,也不是什么社会实验,而是曾经发生在某省会城市的真实事件——给环卫工人配发智能手表的目的,就是阻止工人在上班期间原地停留,只要停留时间超过20分钟智能手表就会开始喊“加油”,让环卫工作继续行动起来去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块手表还可以记录环卫工人的行动轨迹数据。保洁公司只要每天看看大家的轨迹图,就可以对每个员工今天的行动情况了如指掌,当然对脱离工作区域的员工,也会以轨迹图为标准进行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儿,怎么说呢?

乍一看像是“科技改变生活”,再一看,这科技是不是也太不近人情了啊?

那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事儿。

“定位手表”,有必要成为监督工作的“神器”吗?

既然要讨论这件事情,那咱们就先来聊聊它的“必要性”。

客观地说,员工工作纪律确实是需要监督的。

尤其是像环卫工,保洁员或者是宣传单发放员这样没有固定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复杂,考核又比较困难的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句不好听的,一个环卫工人至少要负责方圆2公里的范围,如果没有监督,是不是工人找个地方呼呼大睡,睡醒了回去交班就可以呢?

毕竟地面弄脏了,你去责问他,他也可以说是自己已经清洁过之后才被人弄脏的,那也似乎是无法反驳的样子。

所以作为保洁公司来说,对环卫工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以确保员工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至少我知道员工没有在偷懒,也没有擅自离开工作区域,这就基本保证了工人是确实在“工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再往深了想想,这样的监督真的有用吗?

如果说环卫工人是在某个地方停留下来,清理比较难清理的垃圾呢?比如说有人贴了密集的小广告,环卫工人需要慢慢用小铲子一点一点刮掉,然后用除胶剂去去除,那怎么办呢?

这样的行为要是会被认为是“消极怠工”的话,那以后遇到这种麻烦的卫生问题,还要不要去搞?要不要去处理?

或者说,换了个爱偷奸耍滑的环卫工人,他并没有干活,每天只是拿着手机刷短视频,但是他一直在负责区域内溜达,走到东走到西,没有停下来过,那么智能手表记录下来的轨迹,也是可以证明这个环卫工人一直在“辛勤”地干活,但实际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虽然工作需要监督,但是手表定位只能记录他们的位置信息,但无法准确反映他们的工作状态和质量。

因此,单纯依靠手表定位来监督环卫工人的工作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无法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手表定位给环卫工人带来了强烈的被监视感,让他们感觉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他们在工作中时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监控和评判,这种心理压力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

例如,有环卫工人表示,戴着手表工作让他们感到非常不自在,甚至不敢与同事正常交流,生怕被误解为在偷懒或聊天。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降低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归属感,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退一步,就说智能手表能够提示环卫工人去不间断地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性吧,但是把时间固定在20分钟,也会致环卫工人为了避免报警而匆忙完成工作,从而忽视了工作质量。

甚至说,环卫工人可能会因为担心扣分而过度关注手表的提示,分散了工作注意力,影响了工作效率。

那么,什么样的劳动监督才更科学?

既然“智能手表定位”不合理,也不科学,很难起到正面作用,那么对于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劳动者来说,什么样的监督方式才更有效呢?

其实这是一个需要将纪律与人性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有详细、明确的工作要求,作为考核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对环卫工人,可以规定每天需要清扫的区域、清扫的次数和质量标准等,至少得让大家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目标。

比如说今天要打扫一条大街,从某个公交车站起,到下一个公交车站止,标准就是路面没有明显垃圾,公共垃圾桶发现内容物已满就需要去及时清理,站牌、站台等处没有明显的污渍。

如果发现有,那么从监管者告知环卫工人起,在30分钟或者1小时内清理干净,那就算是合格,否则按照规章制度该警告警告,该罚款罚款,这都没得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关键是,安排的工作任务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的,而不是管理者一拍脑袋就布置下去的,得让工人确实也能在能力范围内完成。

而对于环卫工人来说,他肯定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非常熟练地按照理想标准来清洁的,所以用人单位至少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提高工作技能和效率,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是事半功倍的行为,当然值得提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就是需要定期检查和评估

作为管理者,肯定是不能“懒政”,像给环卫工人戴个手表这种行为,就是标准的“偷懒”。

结合具体工作来说,需要监督的并不仅仅是“工作时间是否在固定范围内并不断移动”这一项,所以单纯靠用手表去考评这项。那么其他标准都被忽视了,也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估出工人们的工作情况,那么这个智能手表的佩戴,就容易变成笑话了。

所以,作为管理者,至少得根据工作质量、工作效率、遵守纪律等方面,进行包括现场检查、工作记录检查在内的各维度检查,并且需要及时反馈检查和评估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劳动者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劳动者给予指导和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如果是环卫工人的话,那么公众监督也是有必要的,比如说设立投诉热线或举报平台,让市民可以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在让市民们有参与感的同时,也能让劳动者更好地去开展工作。

科技该如何“改变生活”?

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在人工智能刚开启冒头的2021年,在百度世界大会上说过:人工智能对这个世界的改变,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这句话其实是很适合放在这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单单人工智能,其实科技对于生活的改变,都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也就是说,科技不能生硬地去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而是需要放低姿态去融入已有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再去提升生活的便利性,让人们感觉到更好的体验。

举个例子,现在大家买东西都习惯性手机支付了,但是手机支付在一开始推广的时候,并没有强迫大家去使用,而是先给到红包和折扣,让人们乐于去尝试它,使用它,感受到了它的好处之后,再慢慢推广,包括收款码,也是免费制作并提供给大家使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

科技要想改变生活,就可以参考这样的形式——不强迫,靠更高的体验来吸引人,最终让大家广泛接受。

而要以科技来提升环卫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可以从这个思路出发,自然就更易于接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关于权益问题

在最后,其实还是有必要来说一说,如果劳动者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比如说公司的监督行为让人感觉无法接受之类的),应该如何维权?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先把自己的诉求和意见表达给对方,尽量去友好协商解决,这当然是最理想的。

如果与单位协商无果,或者得到的结果不能让人满意,那么可以工会反映自己的问题,寻求工会的帮助和协调,或者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甚至是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要是走到劳动仲裁这一步还是不满意,那么就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的支持。

最后,稍稍总结一下就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可以为员工工作纪律监督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然而,科技的应用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员工的权益和感受,真正实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