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到1937年,曾经被国民党自豪地称为黄金十年,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次次丧失主权,一次次丢失国土,一场场敌我悬殊的败仗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这一时期我国的军费开支达到了总支出的80%,但是装备却没有什么大的升级和优化。无论是战斗用的飞机大炮还是军人们穿戴的军装军用,都不是由中国独立设计和制造的,而是国民党眼中的黄金十年,最后的结局确实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全面侵华。我国在这十年里真实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我国的钢铁、军工在这一时期又面临过什么样的困境?今天,就当我们一起看看这所谓的黄金十年里,究竟发生了哪些让人惋惜的事情。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头像进入,右上方加个关注,方便日后阅读精选好文。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视频:国民党在十年里营造虚假繁荣,黄金十年的背后,竟是支柱产业破产

根据史料记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后十年里,解放军从单一的步兵发展到了拥有上百个现代化军种的先进部队,拥有了上千架的战斗机和各种类型的大炮坦克。但是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军工却几乎依靠外国进口,自己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作为基础工业的钢铁厂,脆弱得不堪一击。这也怨不得别人,这也是国民党在抗战开始前,并没有重视重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虽然在执政了几年后,国民党也开始意识到了军工的重要,在1932年的春天开始为装备军队斥巨资购买军工原材料。但那时,基本上所有的原材料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我国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虽然是在1890年就开始创建了,叫做汉阳钢铁厂,但这个设有两个小高炉、两个小转炉、两个小平炉的工厂,在十年里的产钢量却只有700多万吨,而新中国成立后七年不到,就产出钢材1400多万吨。

不仅如此,史料里统计的这700多万吨钢材,有600多万吨都是日本侵华期间,由日本军队在鞍山、、唐山、本溪等地建立的工厂生产的。也就是说从1927年国名党登台开始,全国每年的产钢量不到3万吨,到了1935年,产量才开始上升到5万吨,与同一时期的印度相比差了整整二十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1

在这一时期,唯一建成的大型钢铁企业是山西地区的西北实业公司,是当地的军阀组织建立的。而在抗战中作用比较大的钢铁厂则是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兵工署重庆炼钢厂),也是由四川的军阀刘湘建立的,只不过是在抗战时期交给了国民党。也就是说,我国的钢铁企业在国民党执政期间,几乎没有他们自己的功劳。要说他们到底有没有想过自己建钢铁厂呢?那也是有的,1928年国民党实业部在南京附近,1935年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在湘潭附近都曾规划过建造钢铁厂的事,只不过直到败退出逃大陆,这两个地方都没有真正开工过,终究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而且让人觉得好笑的是,1894年建立的汉阳钢铁厂实际上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就已经可以达到年产量5万吨了,在1925年开始停产,等到国民党上台后居然十年都没有恢复生产,只是在1938年武汉失守的前夕,将汉阳钢铁厂的马丁炉和起重机以及各种炼钢磨具连夜拆下来,运回四川而已。

国民党对于钢铁制造的态度真的是谜之操作,他们自己不制造钢铁也就算了,还将自己挖出的铁砂,炼出的生铁卖给了日本八藩钢铁厂。日本人在我国设厂的目的连街边的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些国民党高官不可能不知道,到头来,日本人将钢铁铸成武器,还是用在了我中华儿女的身上,国民党此举简直就是日军的帮凶。日本正在河北等地陆续建立了很多钢铁厂,我国的钢铁产量才开始逐步提高,可这也对我们半点用处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2

虽然当时抗战时期,国际同盟们也会时而给我国供一些帮助,但是毕竟像这样的重工业,人家脑子又没有大病,怎么可能平白无故的就给你好处。所谓的黄金十年,实际上大多都是从国外买进的钢铁,经过一番流转,该吃回扣的吃回扣,该提价的一直提价,面子上国民党是拥有了一大批军工原料,实际上却丝毫没有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国民党即使经营了十年,各种搜刮吞并,结果什么都造不了。全国工矿业的国家资本不升反降,反而是北洋军阀既能造管钢,又能造炮钢。

1936年东北沦陷后,为了应付日益迫近的战争威胁,国民当局的资源委员会重新拟定了一个关于重工业的三年计划。按照国民党的构想,这个计划只要实现,除了钢铁和铜之外,其他的工业品也能有所满足。这个计划只需要投资7000万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3:工人住宿环境

当时我国钢铁依赖进口已经很久了,眼看着战士越来越紧,海岸线即将被封锁,无法再从大洋彼岸购买钢材,国民党的长官们才开始着急。这才有了上文我们所说的马鞍山和湘潭这两个用来筹备建造钢铁厂的地方。国民党打算在这两个地方分别建立钢铁厂,计划达到每年30万吨的产量。

这个计划倒也不是一点都没有付出行动,国民党当时确实准备引进英国和德国的设备进行建设了,还专门聘请了两国的专家参与设计,但是当时已经太晚了,这边湘潭的钢铁厂厂房和码头都已经建造完毕了,但那边的国民党却在前线节节败退。厂房的修建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只好在日军的威胁下拆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

随着上海等地区的沦陷,到了1938年的时候,国民党手里的钢材只有900吨了,这是我国自汉朝以来钢产量的最低记录,不过这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上海都沦陷了,而国民党的工业都在东部,这些工厂保不住也是正常的。可惜的是,转移到四川的工厂还没恢复生产就已经不能正常运行了。

苏德战争时期,苏联工业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但是苏联却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恢复生产了,而国民党在我国全面开始抗战之后,钢的总产量只有4万多吨,没错,8年的时间,国民党只练了4万多吨钢材,并不是记载错误,可想而知,平均到每年产量是有多低。

很多朋友会问了,既然钢产量那么少,国民党的管辖区又有数亿的人口和数百万的军队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钢的价格肯定是一路飙升,比黄金还要珍贵了。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长年的战乱导致社会一直处于不安定的状态。到了1943的时候,重庆的18家炼钢厂,有14家都倒闭了,只有4家勉强维持着。后来,有一家实在是坚持不下去宣告破产了,后来就只有三家炼钢厂了,产量微乎其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煤矿公司

1944年,到了抗日战争最关键的时候,按道理来说应该加紧军工生产,但这时国民党后方的钢铁产业却面临破产倒闭,钢铁厂的停业率已经达到了80%,剩下的之中,还有10%的钢铁厂由于找不上工人、设备被抢劫等等客观因素无法复工。也就是说即使现在钢材特别短缺,也没有几家生产企业能赚得上这个钱。这些企业反而出现了产品滞销、产量暴跌、纷纷破产的怪事。更奇葩的是,国统区在抗战八年时间里一直处于这种市场缺货,亏钱的状态,这就确实匪夷所思了。

民国时期的钢铁产业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破产的呢?这还得从清朝末年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4

1888年,大清国进口洋钢的数量突破了8万吨。面对日俱增的国内钢铁缺口,晚清名臣张之洞建立了汉阳钢铁厂,试图增加资产,减少进口,由此也开启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清朝北洋时代,1921年时,中国钢产量达到了 7.7 万吨。可惜这个数字也是旧中国钢铁生产的最高峰。到了1936年,中国的钢产量居然退回到了4万吨,跌了近一半,而进口钢铁制品则暴走,增到了40到70万吨。

产钢量一直上不去,钢材的需求量却与日俱增,压根就是供不应求。据国名党当局1931年的统计,民国年人均钢铁消费量仅两公斤,为日本的二十三点1/5,英国的1/28。国内存在着巨大的钢铁消费需求,本土钢铁工业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但奇怪的是,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府,对发展本土钢铁工业都是吊儿郎当的状态。

比如汉阳铁厂炼铁的原料费、人工费远远低于日本钢铁厂,原本应该有竞争优势,但发动的费用却是日本钢铁厂的10倍以上。日本政府对于钢铁产业还免征税赋,北洋政府对汉阳铁厂征召赋税不误。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没有进行设备更新,汉阳铁厂的设备光邮费就高达日本钢铁厂的70倍以上。最后算下来,我国产钢铁比日本钢铁的成本高了近一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5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赤城县的龙岩铁矿有限公司。这种民族资本投资的钢铁企业位于石景山以东,1922年基本竣工。它背靠宣化、龙观一带的水生铁矿床,冶炼条件很好,而且还安装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炼铁设备——250吨炼铁炉。由于缺乏资金和军阀混战等原因,龙岩铁矿停过一段时间,但只需要很小的投入就能恢复生产,可惜北洋政府对其始终不闻不问。

1928 年前,南京政府接管龙岩铁矿,还设立了一个矿务局负责保管设备。可是仅仅一年之后,大部分设备都被保管坏了,不少被拆下来当了废铁倒卖。1929年,国府又改派铁道部,结果管1930年又改成事业部,负责折腾了六七年,龙岩钢铁公司还是停工状态,国府对自家的宝贝不上心,别人可是垂涎已久。

1937年10月,龙岩铁矿公司落入了侵华日军之手,鬼子对于掠夺中国资源的事情从来都效率很高的。在他们手上的铁矿,1938年1月就恢复了开采,附属的炼铁厂也彻底成为日本企业,改名叫石景山炼铁厂。损坏的每日炼铁炉也在年底被修复,当月就实现了日产生铁150吨、年产生铁5万吨的设计目标。这些生铁制造成炮弹后,又扔回到国民党官兵的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6

这里特别要说一句,整个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国府兴建的最大炼铁厂也只有一台100吨炼铁炉,还不及石景山这个250吨炼铁炉的一半。中国第一大列铁炉没来得及为抗战出一份力,倒是结结实实地为侵华日军服务了。八年战前的设备不好好利用也就算了,国府对抗战期间兴建的钢铁厂也不怎么爱护。

众所周知,重工业是投资需求的大户,日常运营也需要占用巨量的资金,最需要的就是金融支持。以一个安装5吨炼铁炉的小厂为例,光建设就需要投资3000万元法币,炼铁所需要的原材料又要占用大量流动资金。据当时的商业报刊统计,每个月如果生产150吨生铁,就需要流动资金 450 万元以上,一座两吨炼钢炉的维持生产更是每个月需要3000万的流动资金。在当时,这种长期大笔的融资只能来自于国民党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7

然而从1937年到1945年,国府8年时间里给予民族工业的全部贷款仅为14.5亿法币,钢铁企业一般能拿到两三百万的额度已经很不错了。拿到1000万以上的只有一两家,1942年后更是基本停止了贷款,再加上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这点贷款贬值很快,更像是某种敷衍,这些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钢铁厂几乎被切断了现金流,只能纷纷停业倒闭。

在切断民族资本的现金流的同时,官僚资本却开始大举抢占市场。1940年,国统区钢产量是官营资本占5.7%,民营资本占94%,铁产量是官营资本占41%,民营资本占59%。到了1943 年,这种占比却反了过来,官营炼钢占比不但扩大了十倍,还几乎把民营资本全部赶出了炼铁产业,独占了 91% 的市场。

确实钢铁工业本身就是集约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国家如果要统一钢铁生产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工业集中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整合资源,扩大产能,也就是要做大蛋糕。而从数值上看,国民党消灭民族资本的行为却更像是为了从别人手里把蛋糕抢过来。1939年国统区的钢铁成产量为6.4万吨,而官僚资本占绝对有时候钢铁总产量也不过短暂增长到了7.8万吨。而且好景不长,1944年和1945年的钢铁产量就垮到了5.3万吨,1946年更是创下4.6万吨的历史新低。比如1943 年官营的大渡口钢铁厂生产生铁1.2万吨,1944年就断崖式下跌到了 2200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8

原因很简单,美国参战了珍珠港事件后,来自国府军工业的订单就开始逐渐减少。美国原华物资1942年6月开始通过驼峰航舰运入中国后,国府的军工订单就更少了。以白口铁为例,1941年军工的订单本来是15,000吨,美国一参战马上减少为1万吨。1942年原定为1万吨,后来进一步减少为5000吨,军工业都这副德行,其他基础建设就更别提了,市场对钢铁的需求也就一落千丈,造成钢铁供大于求的局面。说真的,国府1941年就敢减少军工业生产,把打赢的全部寄希望于美国,这依赖心理堪称是巨婴级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钢铁之间的碰撞,大到军舰大炮,小到枪和火器,都需要钢铁工业支撑。在战争中,谁能把更多的钢铁倾泻到敌人头上,谁就有更多的胜算。在战争中,主要参战国的钢铁产量一路飙升,美国年产钢突破8000万吨,英国1300万吨,日本也有780万吨的产量,钢铁工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中国的煤炭储量是世界第三,铁矿分布广泛,具备大量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就把伪满地区的钢产量从2万吨提高到了1937年的52万吨,唯独国府却是个例外。对于他来说,抗战的核心是抗而不是战,只要抗到美国的飞机大炮把日本打败就行了。至于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多打胜仗,提高国际地位,在战后为中华民族争取更多的利益呢,是根本不在优先考虑的范围之内,不好意思,国民党只想躺赢,没这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9

于是国民党的基层官兵们只能靠每年区几千吨的钢产量,和年产783万吨钢铁的敌人拼命。形象地说,中国人拥有的钢只能打一把水果刀,日本人拥有的钢却可以造枪、造钢盔、造坦克,还能造用不完的炮弹。中国人就只能拿着这一把水果刀和全副武装有火炮支援的日本人作战。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他们的领导人辩称,之所以对日抗战的时候力不从心,正是由于中日实力差距太大了,对于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继续坚持抗日的国民党,应该值得人们理解。但通过钢铁厂的事情,充分的反映了中日实力差距的日益扩大,也是有国民党的错误指挥的因素在里面的,以及国民党自身本来就存在的买办性质。

毕竟,如果为了抗日战争而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话,抗战结束后,对于一个靠进口关税生存发展的买办政权来说,就会减少进口,损害他们自己的利益,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所以,无论他们面对社会大众时,编造的借口有多么的完美,事实上所有的决策还是依据阶级属性而做出的,而这个阶级的利益得到满足,受苦的就是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百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钢铁厂10

而我党掌握政权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就没有闲下来过,剿匪、驻边疆、抗美援朝、一直都在为稳定社会而忙碌着。当时我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比国民党执政的时候严峻多了,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中国在我党的领导下还是把发电量从43亿度提高到了73亿度,把粗钢的产量从15万吨提高到了135万吨,将煤炭24万吨的产量提高到了193万吨,这简直就是对国民党的一种无形反杀。在我党的帮助下,那些在国民党手里荒废掉的钢铁厂又重新开始运营。

比如1950年6月我国开始修筑成渝铁路的时候,所需钢材都是由沿线的群众自发捐助的,各种曾经被停工的钢铁厂,比如大渡口钢铁厂等企业也开足了马力,支持铁路的修筑。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条国民党承诺了13年却1米铁轨没铺的铁路在我党的领导下,2年时间就全部竣工了。

通过两党执政后钢铁厂的兴衰这一个具体的点,便可以看出国民党和我党执行力的差距。我党在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团结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的是人民,靠的也是人民,这样的力量终究会坚实而充沛,在未来也必将稳步达到人民曾许下的那些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