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的边境,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这里的一位农民,却因为一项特殊的"耕作"而名声远扬。

他每天起早贪黑下地劳作,但他的庄稼产量却出奇的低。然而,提起他的名字,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他为当地的英雄

这位农民叫王开学。20多年来,他用最朴实的农具——镰刀和锄头,排除了上万颗致命地雷。

他不是军人,却比军人更了解地雷;他是农民,却把排雷当成了另一种耕作。

为什么一个普通农民会去做如此危险的事?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个边陲小村埋藏了如此之多的杀人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开学的故事要从这个被称为"地雷村"的八里河村说起。

这个位于中越边境的小山村,因为1979年的中越边境冲突,遗留了大量地雷。

据统计,仅八里河村就埋藏了超过100万颗各式地雷。这些无情的杀手,让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村庄变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死亡之地"。

在200多名村民中,已有100多人被地雷炸伤,11人不幸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王大爷的儿子在田间劳作时不慎踩到地雷,当场身亡;12岁的小明在上学路上被地雷炸断了一条腿;李婶在自家门前的菜地里被炸伤,至今无法正常行走。

这样的悲剧在八里河村屡见不鲜,地雷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村民的心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开学走上了排雷之路。然而,他的童年同样被地雷的阴霾所笼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年仅10岁的王开学亲眼目睹了父亲因踩到地雷而惨死的场景。

那一刻,父亲血肉模糊的身体和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深深地刻在了王开学的脑海里。

这个惨痛的画面成为了他一生的梦魇,也埋下了他日后决心排雷的种子。

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他乡,王开学和年幼的弟弟王开富被迫投靠堂叔生活。生活的艰辛让王开学不得不在成年后外出打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地雷纠缠不清。在广东打工期间,王开学因工伤不得不返回家乡。

回到八里河村后,他亲眼目睹了堂叔因踩雷而致残,以及邻居王大爷儿子被炸死的惨剧。这些事件让17岁的王开学下定决心,要为村民们做些什么。

就这样,王开学开始了自学排雷的艰难历程。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布雷说明书,如获至宝。

他向老兵和退伍军人请教,虚心学习排雷技术。他常常蹲在裸露的地雷旁,仔细观察研究,试图找出拆除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王开学终于成功拆除了人生中的第一颗地雷。

从此,王开学开始了他的排雷生涯。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他的工具很简陋,就是普通农民常用的锄头镰刀和剪刀。

面对不同类型的地雷,王开学总能找到对应的处理方法。

对于常见的压发雷,他会小心翼翼地挖开周围的土,再用剪刀或钥匙小心拆除;

对于绊发雷(俗称"菠萝雷"),他会先轻轻拨开杂草,再用铁丝插入保险孔;

而对于最危险的吊雷,他更是格外谨慎,往往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雷的过程充满危险,王开学也曾多次受伤。

1992年,他在排雷时不慎引爆了一颗胶木地雷,虽然躲过了致命伤,但还是被弹片扎伤,差点失明。

然而,这些伤痛并没有阻止王开学继续排雷的决心。

他说:"如果我不去做,可能以后就是我的儿子、孙子来做。我不想让我的后代也承受这样的痛苦。"

20多年来,王开学排除了上万颗地雷,开垦出200多亩安全耕地。他的事迹在村里传开,带动了更多村民参与到排雷工作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弟弟王开富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村民王清树更是成为了另一位排雷"标兵",独自排除了2万多颗地雷。

在王开学和其他村民的努力下,八里河村的面貌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安全的耕地,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也纷至沓来:新房子拔地而起,水电和太阳能设施逐步完善,低保和伤残补助惠及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村民。

然而,仍有不少村民选择留在这个危险的"地雷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理由朴实而动人:这里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的根;许多人因地雷致残,无力外出谋生;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片土地、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

正如被炸伤三次的王清明所说:"中国这么大,边境线这么长,如果没有老百姓,只有军方,就不叫边境,不叫国土了!"

值得一提的是,八里河村的军民关系一直十分融洽。早在战争时期,解放军就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在前线营地搭建帐篷小学,让孩子们有书可读;战士们经常帮助村民干农活、做家务。这种军民鱼水情一直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扫雷部队来到村里,村民们都会送去自家种的蔬菜水果,即使是伤残的村民也会主动帮忙搬运物资。

1992年,云南省军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扫雷行动。无数像"排雷英雄"杜富国这样的战士,不顾生命危险,为边境人民扫除了大量地雷。

2018年,杜富国在排雷时为保护战友而失去双手双眼,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

这种军民携手、共同对抗地雷威胁的精神,成为了八里河村乃至整个边境地区的宝贵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开学和其他排雷英雄们的事迹,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更是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他们的努力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全,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和平年代的无声奉献。

然而,排雷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据估计,八里河村及周边地区仍有大量地雷未被清除。

塑胶雷的报废期长达120年,这意味着即使不再有新的地雷埋下,现有的地雷也将继续威胁几代人的生命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王开学并没有气馁。他说:"我会一直排下去,直到我干不动为止。"

他的这份执着和担当,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不仅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排雷队伍中来,还有许多志愿者和专业人士前来支援。

政府也在持续加大对排雷工作的支持力度。

除了定期组织军方进行大规模扫雷行动外,还投入资金购置先进的排雷设备,组织专业培训,提高排雷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地区经济发展,为村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他们进入雷区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开学的故事,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个普通农民的非凡勇气,更是整个中国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

在和平年代,仍有无数像王开学这样的普通人,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守护着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王开学的故事无疑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它告诉我们,英雄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它也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去维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八里河村能彻底摆脱地雷的威胁,重新焕发生机。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像王开学这样的排雷英雄们,仍将继续他们的使命。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而不懈奋斗。

资料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