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2年4月,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已经发射成功52年了,而这颗卫星的总负责人孙家栋,也已经是93岁的高龄。共和国把国家荣誉和功勋一个个的授予孙家栋,是因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
从导弹和卫星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孙家栋一直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拼搏的目标。而孙家栋的一生也从“东方红一号”开始,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孙家栋曾经动情地说:“我的心愿是,就是造一辈子中国的星。”
毛泽东立誓要造出中国卫星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只参加过一次国际性的会议,就是1957年的深秋,在莫斯科举行的全世界共产党的首脑会议。而中国制造人造卫星的计划,要从毛泽东的这次访问苏联开始说起。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伴侣一号”,毛泽东当时去莫斯科时,恰逢苏联的卫星发射不久,当毛泽东抵达莫斯科机场时,刚一下飞机,毛泽东就在莫斯科机场发表了一番激情洋溢的讲话:
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了,这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进一步征服了大自然,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苏维埃共和国和苏联的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次年的2月,当时毛泽东还在苏联,没有离开莫斯科,苏联的第二颗卫星“探险者一号”也发射成功。这件事情深深的震撼了毛泽东,他在莫斯科听到这个消息时,也高兴的对赫鲁晓夫说:
好啊!你们又一颗卫星上天了,真是了不起!美国把自己的技术吹得神乎其神,为什么最后连一个山药蛋都没有抛上去呢?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说明了咱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毛泽东回国之后,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中,反映了中国人的“飞天梦”,在会议上,毛泽东一边吸烟,一边认真听着代表们的发言。脑海里全部都是关于中国卫星的问题。此时,一位代表在会议中又一次提到了中国卫星的事情,这让毛泽东彻底坐不住了。毛泽东环顾了一圈会场,对大家说: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人造卫星一直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我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样,苏联在去年,就把卫星抛到了天上,美国在几个月之前,也把卫星抛到了天上,那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毛主席讲到这里,突然停顿了下来,用力狠狠地将手中常常的烟头熄灭,然后大手一挥,坚定地说道:“我们,也到造出人造卫星!”
这句话,是毛泽东代表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立下的誓言,中华民族是有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勇气和决心。
会议全场都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毛泽东风趣地接着说:
当然,口罗按道理,应该从小的搞起来,但是向美国那样鸡蛋大小的,我们也不放,要放就放个大的,放个两万公斤的!
毛主席的话音刚落,全场所有与会者全都站了起来,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时间长达好几分钟,声音在会议厅中久久不能平息。
在会议结束之后,中科院立刻建立了“581”小组,这个数字意味着,这个工程是1958年的第一号重大任务,钱学森担任这个工作组的组长,赵九章担任副组长。
在两年之后,1960年2月19日,第一枚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县高港镇一个20米高的发射架上。
当时的发射条件非常简陋,其简陋程度可谓是空前绝后。总指挥下达命令时,完全靠扯着嗓子大喊,让人挥舞旗帜。给火箭加注推进器,用的是一个工人自己琢磨出来的土工具,利用自行车打气筒的压力源。也并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只能用人工转动天线去跟踪火箭。
而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仅为8公里,虽然仅仅发射了8公里的高度,但取得的这初步成功,在当时来说还是非常鼓舞人心。
这枚探空火箭在发射之后,被放置在了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上。3个月后,毛主席来到上海,躬下身子仔细看了一眼这枚探空火箭,当他得知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为8公里时,仍然十分兴奋,伸出了大拇指说:“8公里,也很了不起了啊!”
这枚探空火箭,是太空领域的一大进展,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但在之后的卫星研制过程中,却是十分的艰巨和曲折。 遇到的困难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孙家栋艰难迈出第一步
1964年6月29日,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这枚导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射卫星工具的问题,让人们从这枚导弹中,看到了发射卫星的可能。
1967年的7月29日,正是北京最炎热的盛夏,午后的北京骄阳似火、酷热难当,东风导弹的设计主任——孙家栋,正在办公室中伏案工作,审核导弹的设计图纸,当时的他已是汗流浃背,汗水滴下来,打湿了图纸。孙家栋顾不上那么多,用一条围巾围在脖子上,接着汗水,继续趴在图纸上逐项检查。
当孙家栋正趴在一张火箭图纸上苦思冥想时,便有人敲门,来人是国防科委的一位同志,他进入办公室后,开门见山的对孙家栋说:
我是国防科委的汪永肃,组织上派我来向你传达上级的指示,国家要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中央已经组建了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并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你,聂老总的指示,把你调去负责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工作。
原来,卫星工作组的赵九章去世了,导致卫星的总设计工作无人担任,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计工作,钱学森便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年仅37岁的孙家栋,担任了卫星总体设计部的主任,孙家栋也从此成为了中国人造卫星技术的总负责人。
虽然在当时来说,孙家栋还只是一位年轻的后辈,但随着东风导弹的发射成功,他早已经被很多专家盯上了,认为他是一位很有发展潜力的专家苗子。人生的转折就是如此迅速,孙家栋也立刻从研制导弹转成了研制人造卫星。
在1967年12月,组织上召开了卫星方案的讨论,将卫星的名字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要求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的水平要高于苏联和美国的第一颗卫星。
总体的目标确定之后,孙家栋却认为,如果要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之前的技术目标还是很难达成,于是提出对之前的目标进行简化,将之前的计划分为两步走,把一些难以完成的项目放在之后第二颗卫星中,先用最短的时间让卫星上天。而他的这一观点,也说服了那些老专家。
该如何让全世界人民,用肉眼就能看清楚卫星呢?这成了卫星研制的第一个问题,在当时来说,如果其他国家的人不能用肉眼看清卫星,就会被认为是有损中国的形象。而东方红卫星设计完成之后,发现卫星表面的反光率很低,只相当于天空中的六等星,地球上根本无法用肉眼看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方案决定将卫星控制在173公斤,外形定为直径1米的72面的球形,这样在反光时,可以看到闪烁的光点,另外在末端设置了“观测裙”,可以提高空间运行的亮度,这样大致相当于一个三等星的亮度,对于卫星也更好进行观测。
在那个年代里,国家的人才缺失,工业薄弱,让卫星的具体工作受到重重阻力,东方红的研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孙家栋经常拿着方案找到国防科委的副主任刘华清。
每当刘华清表示不懂,不管这项工作时,孙家栋都会很直率地说:“你懂也要管,不懂也要管。你定了,拍了板,我们就可以继续往前走。”
刘华清认为,有些事情也不能拖着,总要有人来承担一些事情,便对孙家栋说:“技术上的事情你负责,其他方面的问题我来负责,我拍板。”刘华清就这样,除了一种责任感外,也有着一些傻大胆。就这样支持着孙家栋的工作。
在太空奏响《东方红》,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来说,还是有着很大的难度,《东方红》的音乐盒是短波遥控系统,用了一个铝板琴演奏乐曲,用程序控制线路,产生了一声声的节拍,从而保证声音的悦耳动听。
确保发送乐曲信号的天线可以同时展开,是播放乐曲的关键。卫星上有4根短波天线,每根长3米,由3截组成。用铰链和卫星相连接。这四根天线在地面比较容易展开,但在太空的高速运转下, 则成了一个困难,成为一项较为复杂的难题。
于是科技人员,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模拟卫星旋转中,进行的天线展开实验。1次、2次、3次、4次、5次……做了十几次都没有成功。要么就是天线太轻,甩不出来。要不就是天线太重,接口容易断开。
为了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孙家栋经过一番反复的思考,和技术人员经过一番探讨,由于天线展开的运动形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要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就这样不断的更换天线,在不断的分析和试验后,发现:天线和卫星之间,只有一个铰链设计。让每根天线相对卫星只有一个方向的转动,这和卫星自动旋转时,依靠的旋转和离心力让天线展开的实际运动是不同的。
孙家栋经过一番反复的思考后,修改了天线的结构设计,重新进行几次实验之后,都获得了成功,让这个难关终于攻克。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卫星中仅仅一个小小的信号连接插头都很难找到。这个插头有20多个插针,国内生产的这种插头也很难合格。而这种插头在卫星中大量使用。为了这个插头,孙家栋只能怀揣着总理办公室的介绍信,来到了上海无线电五厂,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傅们具体切磋,通过不断的实验,将这种卫星上专用的特殊插头制作了出来。
周总理的教诲
当东方红卫星完全制作出来后,却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卫星超重了,对于卫星这样一种高科技重量上可谓是斤斤计较,两两计较,每一台设备的重量都是精打细算。卫星的超重,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谁也无法保证。
孙家栋经过一番检查后,发现在卫星中所有设备上,全部都镶有一块毛主席像章,根据仪器的不同大小,像章也是有大有小。孙家栋不禁陷入了沉思。
当时那个年代,毛主席的像章随处可见,以此来表达人民对于毛主席的敬仰,而在卫星中各个仪器在生产出来后,谁都不甘落后的纷纷镶嵌上了毛主席像章,让卫星几乎每个仪器上都被嵌入了像章。这无疑就增加了仪器的重量,比如之前预算仪器的重量是3公斤,可镶嵌上像章之后,实际重量就成了3公斤半。
卫星中这么多仪器综合到一起,使得卫星的仪器平添一身“铠甲”,从而减小了火箭的运载余量,从而降低了火箭的可靠性。而每个仪器也都有特定的散热条件,材料厚度不同,散热情况也不同,而镶嵌毛主席像章,无疑增加了安全隐患。对卫星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当时的科研人员,对于卫星的超重原因,都是心知肚明的,可谁也不敢说破,因为一旦说破,就会面临很大的阻力。所以对此,专家们对此也都纷纷进退维谷,谁都不敢轻易决断。最终只能找到了聂荣臻元帅,聂荣臻便安排他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情况。
1969年10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孙家栋和钱学森一道,在人民大会堂的江苏厅,见到了周恩来和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他们非常的激动,并向他们展示了卫星的初样,在汇报了一些常规的数据。
当钱学森介绍孙家栋时,周总理握住了孙家栋的手,说:“哟!这么年轻的小伙子就是卫星专家,今年多大了?”
孙家栋有些羞涩地回答:“今年40了。”
周总理也风趣地说道:“哦!还是个小伙子,学森同志的年轻弟子还是蛮多的!”
孙家栋被总理的亲和所感染,在总理爽朗的笑声中,也放松了下来。在汇报中,也鼓足了勇气,话锋一转,谈到了埋藏在心底的关键问题:
大家出于对于毛主席的热爱,在卫星的各个仪器中都装上了毛主席像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却会超重,影响卫星散热,并影响卫星上天之后的质量问题……
周恩来听到他们的汇报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明确对他们说:
像章我看就不用了吧,大家对于毛主席的热爱是可以理解的,可你看看我们人民大会堂这么严肃的地方,不也没有到处都挂毛主席像嘛!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要挂,像放在什么地方是很严肃的。
说着,指了指人民大会堂的大厅,说:
政治挂帅的目的,就是要把工作做好,不能搞得太庸俗,你们回去之后,好好考虑一下,把这个道理给群众都讲清楚,搞卫星一定要讲究科学性。我想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嘛。
有了周恩来总理的这句话, 钱学森和孙家栋的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问题也随着周总理的表态迎刃而解。汇报结束之后,专家们又立刻返回了一线工作,开始了新一轮的整改和测试。
卫星发射后的激动
1970年4月14日,钱学森和孙家栋来到了北京,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里,再次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热情的向大家挥手,示意他们到前面来坐。
钱学森在汇报完火箭和卫星的发射情况后,末了,钱学森用很内疚的口吻说:“总装时,尽管已经做了反复的检查,但还是在火箭舱里,发现了焊渣和钳子等多余物品。”
周恩来紧缩眉头,严厉地说:“这样可不行啊!等于医生做完手术后,把钳子丢在病人肚子里嘛!你们少了东西要多找,多找几遍,无非就是晚几天出厂嘛!但把焊渣的铁钳丢在里面,是不能原谅的。”
周恩来为了鼓舞信心,继续对他们说道:“同志们要大胆去干,成功和失败都是正常的,只要尽力把工作做好,即便失败了也没什么,继续努力嘛!”
4月23日,东方红卫星完成了一切发射前的准备工作,达到了发射的要求,东方红卫星就这样历经了12年的风雨磨难,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问世了。
孙家栋之后在回忆时,仍然动情地说:“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成这么大一件事,是社会主义航天精神的体现。”
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了发射文件。晚上21点35分,卫星正式发射。这颗卫星里,除了安装有实验仪器的数据之外,还有一台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盒。
随着《东方红》的乐曲在北京上空飞过,孙家栋和他那些搞研究的同志们,抬头仰望着星空, 看着那颗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的卫星,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一样,内心百感交集。
晚上10点,从国防科委的指挥部发来了喜讯:卫星和火箭正常分离,卫星正式进入轨道。一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乐曲《东方红》响遍了全世界,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向太空迈进的序曲。
周恩来在接到电话的第一刻,就给毛泽东打通了电话,报告了这一喜讯,毛泽东听到之后,立刻将手中的烟头扔掉,高兴地手舞足蹈。
“好!太好了!恩来,准备庆贺!”
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为之庆贺,全国人民内心的激动之情,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理解的。
结语: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行了近六千次的航天发射,通信卫星、电视直播卫星、气象卫星、遥感卫星、海洋卫星、定位导航卫星、月球探测卫星;载人航天技术,从一人一天,到现在已经到了三人半年的水平。从出仓活动,到太空对接。在天空中,留下了长征、神舟、天宫、嫦娥等中华大地诞生的名字。
而这一切,都不要忘记最初那代人的付出与艰辛。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参加卫星工程的小伙们,如今已经成为了航天工程的元老,是他们,让中国的航天事业,从0到1,迈出了最为艰难的一步。
钱学森、孙家栋这些元老,看到中国如今的航天事业已是一片生机勃勃。中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有理由成为世界科技的强国,中国人有能力,为世界的航天,提供更多的支持,做出更多的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