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杜修贤,是一名摄影记者。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一年,在新疆死神与他擦肩而过。
每每想起死去的同志,那天把他替换下来的徒弟小王,杜修贤忍不住长长地叹气,他的脸上恨意十足……
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随周恩来总理外出访问的日子里,杜修贤无论走到哪个国家,无论什么时间,为让国内各大报纸及时配发新闻图片,常常要工作到深夜,顾不上休息。
有一次,夜已深,腕上的手表已经过了两点,周恩来总理突然出现在杜修贤的房间里。
周恩来总理看到杜修贤这么晚了还在工作,便关心地问:“怎么还不睡呀?不困吗?”
杜修贤拿出一个装着白药片的小瓶子,回答:“吃了这个,就不瞌睡了。”
周恩来看了一眼那个小瓶子,摇着头说:“你跟我一样。不要多吃,多吃了,人会上瘾的,没好处。”
杜修贤在拍照
1966年7月1日,周恩来出访罗马尼亚归来。刚下飞机,杜修贤就被带走,送到了新华社大院,成为审查对象。
不久后,杜修贤被下放,到车间当了一名定影工人。他的厄运还在继续。
1968年,杜修贤被派到新疆,前往乌鲁木齐一个叫作铁列克提的小镇。
杜修贤远赴祖国的边疆,忍受了不少痛苦。同时,他的心里牵挂着周恩来总理。他相信,周恩来总理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他走出困境。
和他预料的一样,在他前往新疆期间,周恩来多次询问:“老杜有什么问题,你们找他?他没有问题,为什么不让他出来工作?”
1969年8月13日,按照排班,这一天应该是杜修贤在主阵地无名高地去执勤。
徒弟王一兵说杜修贤已经43岁了,年纪有点大,去高地执勤身体上受不了。他是运动员出身,身体更强壮,由他代替杜修贤到无名高地去。
在获得指挥部同意后,王一兵前往无名高地。
让杜修贤想不到的是,王一兵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而他,正是因为被小王替下,才幸免于难。
1969年底,周恩来总理开始考虑,重新接通中断了二三年的外交航线。
周恩来总理第一个要去的国家,是友好邻邦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工作人员把出访人员名单,送到总理的办公桌上。
周恩来总理拿起这份名单,细细地看了一遍,没有看到杜修贤的名字。周恩来总理抬起头,问秘书:“老杜呢?名单上怎么没有他?”
秘书这才把杜修贤去新疆的事,告诉了周恩来总理。
“叫他回来,立即回来!这次出访的摄影记者,还是定他。”周恩来总理说完,把老花镜摘下,放在桌子上。
很快,一封加急电报就到了新疆。
杜修贤拿着加急电报看了又看,他真的不敢相信,这时候让他回北京。
突然,杜修贤眼睛一亮,一定是有出访任务,所以才叫他立即动身,回北京去。
第二天,杜修贤匆匆告别了伙伴们,以为或许还要回来的,也没什么惜别的话语,只是粗粗拉拉地和大家握了握手,相约再见时要带“牡丹”牌香烟。
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杜修贤再一次听到伙伴们的消息。
杜修贤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还是广播的声音把他惊醒。听到伙伴们的死讯,他无法压抑心中的悲痛。
在杜修贤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的次日,伙伴们骑在马背上,去了他们经常去的湖边打猎。
战士们在铁列提克骑马
正在大伙儿打猎的时候,坦克突然出现在他们周围,毫无征兆地开了枪,无情的子弹穿过他们毫无防备的后背,击穿他们的心脏。
可怜的伙伴们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就那样糊里糊涂地埋葬在遥远的国界线上。
伙伴们被无情地打死了!幸存者杜修贤坐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心里充满了悲痛。
本来,回家是一件高兴的事情。然而,杜修贤的喜悦,却被伙伴们牺牲的噩耗挤出躯体,一点都没有剩下。
三年的时间
在国家特殊时期,毛主席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后,周恩来总理立刻抓住时机,指示《人民日报》发表了《抓革命,促生产》的社论。
在报道中,提出“要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保证革命和生产两不误。”
这篇社论报道后,在全国范围内,工厂和农场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迅速恢复了一些生产。
周恩来总理对协助他抓经济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一定要紧紧抓住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绝不能让生产停下来。
在农业方面,周恩来总理说:“农业是不能一日放松的,我们搞计划,一定要把农业这个口子管起来,这是个基础工作。”
1966年年底,农业总产值达640.9亿元,比1965年增长8.7%。这个数字超出了“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看到这些成绩,周总理的心里松快了许多。
1967年2月1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农业部、农垦部、水产部等的一些特殊代表,要求打好春耕生产第一炮,并要求农业口要搞一个对全国的呼吁书,号召大家抓革命,促生产。
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审阅了《给全国农村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各级干部的信》,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做好春耕生产工作而积极努力。
3天后,周恩来总理又召集了各大军区负责人。在与大家谈话的时候,他要求省、地、县都要以军事部门为主,组织各级生产办公室,大力协助生产。
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军队大力支援地方抓好春耕生产的指示》,这对当时的春耕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在春耕期间不要夺权的通知》,进一步保护全国的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这些文件的影响虽然有限,但对减轻政治运动的危害,保证春耕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1968年下半年,各地纷纷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让全国急剧动荡的局面,有所缓和。这为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利用好这一机会,周恩来总理把农业生产提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亲自筹划并参加了一系列农业会议。
他亲自参与清理被搞乱的农村工作和农民的思想,把这两方面引入比较正常的发展轨道。
当时,为了克服农民不敢抓生产的思想,周恩来总理指示农林部:每年都要召开一次棉花会议,检查工作落实的情况。
周恩来总理指出,没有抽象的政治,政治都是和具体事情联系在一起的,业务和政治不能分家。
这一时期,周恩来在讲话中说:“政治要挂到业务上,挂到生产上,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
这些努力,为当时的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让人们在那个时候,还能够吃饱肚子,不至于挨饿。
为了中国人民的事情,周恩来总理做出了所有努力,他的面容逐渐消瘦,身体变得弯曲了好多,让人心里很难过。
为了保护身边的老同志,周总理更是想尽了办法。
1969年,一天上午,叶剑英元帅接到周恩来的电话。
周恩来和叶剑英
在电话里,周恩来总理说:“叶帅啊,你被分配去新华印刷厂,先和群众接触,接受群众再教育嘛,参加学习班和力所能及的劳动,其他老帅都已经做了安排……”
叶剑英心里知道,这是周恩来总理安排他出去走走,参加劳动,让他能够脱离一些危险的地方。
叶帅心里感佩周恩来总理的用意深刻,服从了周总理的安排。
叶剑英元帅到了印刷厂后,厂里的几个领导已经来到大门口,迎接他来厂里检查工作。
这个迎接的场面相对冷清,没有了以往的热烈。但是,叶剑英仍很高兴,走上前去,和厂领导们一一握了手。
叶剑英
叶剑英到了厂里的办公室,只是简单地喝了一口水,没有坐下来。
叶剑英看了看厂领导,对他说:“去厂里看看吧。”
在厂领导的陪同下,叶剑英仔细参观了印刷厂里的一些车间。最后,来到装订车间的时候,秘书告诉厂领导,叶剑英元帅在这里来,是劳动和学习的。
自从叶剑英来工厂参加劳动后,他的日子过得比以前的时候,有了很多变化。
他感觉,自己在这里充实了许多,还可以把学习材料带回家里看,如一些厂史资料、大批判的简报,还有厂里印刷的《红旗》杂志。
有了这些书,叶剑英回家的日子,也比以前要有趣很多。每次回到家里,他就来到书桌前,戴上老花镜,把材料仔细地看上一遍。
叶剑英在读书
中午,叶剑英不能回家,在厂里的食堂吃饭。
总体来说,工厂食堂的伙食是不错的。但叶剑英元帅是广东人,对北方的面条、水饺等食物吃不习惯,每顿饭只吃一点点,就放下碗筷。
看着叶剑英只吃一点儿,秘书只好对厂领导说:“希望可以给叶帅一些照顾,让他能吃一点饭。”
后来,经迟群批准,中午的时候,食堂可以为叶剑英增加一个鸡蛋汤。这样,叶剑英也算是得到了一点特殊“待遇”。
在劳动的时候,叶剑英和工人们一样,大家一起坐在大案前,用手折叠《毛泽东选集》的封套。
参加劳动时,叶剑英也和平时学习的时候一样,总是认真地把每个封套都做好。他做的封套看起来有棱有角的,工友们都夸他折得非常好。
过了没多久,邓颖超、陈云也来这个车间参加学习和劳动。
周恩来和邓颖超
叶剑英秘书心里想,这一定是周恩来总理的主意,他是不放心叶帅一个人在这里,所以就让邓颖超来厂里劳动,好及时掌握叶剑英等人的近况,暗中保护。
在这一时期,周总理直接和间接保护了很多的老干部。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了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周总理显老了
杜修贤已经三年没有看到周总理了,在他的心里,十分想见到周总理。
到达北京后,由于心里放不下那件事,他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久别的家里。
杜修贤心里想,无论如何,都应该给家里人一点笑容,试了无数次,却一点儿笑容也挤不出来。
望着家人惊喜而又怨恨的表情,杜修贤的心里被愧疚填满,只能说:“我很累,很累。”,希望能够搪塞过去。
在家里,杜修贤躺在床上,眼泪一直在流,把无边的睡意,带出了他的躯体。
因为要去西花厅向周恩来总理报到,杜修贤悄悄地抚平了流血的心,换了一件衣服,勉强自己的脸上不要露出悲伤的表情。
在西花厅里,工作人员说总理出去开会了,让他等一会儿。
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杜修贤听见地面上传来熟悉脚步声,心越发“突突”,跳得厉害。
杜修贤站起来,赶紧来到门口。
“老杜!”周恩来总理的身影出现在杜修贤的面前。
“总理……”杜修贤哽咽着打了个招呼。
听到杜修贤的声音有些哽咽,周恩来总理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这双手,还是那么熟悉,略高抬起,有僵硬的握姿一点都没有变!
邓颖超笑眯眯的,站在周恩来总理的旁边。
坐下后,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仔细地把杜修贤打量了一番。看到杜修贤身上的草原味,大家都笑了起来。
是呀,能没有变化吗?塞外和北京不一样,那劲风和日光辐射把杜修贤完全改造成了一个草原汉子,看起来黝黑、粗犷、健壮。
邓颖超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老杜啊,你是我们66年以后,在后厅里会见的第一个客人。”
周总理和邓颖超
杜修贤没反应过来,心里“咯噔”一下,好一会儿都没有回过神来。
杜修贤望着总理,心里酸酸的。周恩来总理朝他点了点头,确认了邓颖超的话。
杜修贤心里想,他只不过是总理身边的的一个工作人员,却得到这样的厚待。他的鼻子一酸,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邓颖超看到杜修贤一直不说话,指着秘书说“我们连亲戚都没在这见过……你不信?问问他们。”
“邓……邓大姐,我怎么……怎么不信呢?”杜修贤颤巍巍地说。
接着,周总理询问了杜修贤的近况。
当听到杜修贤大难不死,幸存下来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的脸色立即严肃起来,客厅里的空气也变骤然沉重起来,让他的思绪回到草原上。
周恩来总理注视杜修贤,问:“就是上个星期,外交部向苏联提出抗议,苏联在我国边境武装挑衅,制造流血事件发生的那件事吗?”
杜修贤点了点头,眼睛湿润着说:“就是那件事。”
“几个记者都,都殉难了?”
“是的。”在杜修贤的脑海里,仿佛看到了铁列提克那些隆起的几座坟包。
周恩来总理目光凝重,长长地喘了一口气,把头扭向窗户外面,看着院子里的海棠树,久久都没有说话……
杜修贤盯着周恩来总理的头,突然发现周总理的头上多了几丝白发,总理老了很多,瘦了不少。
杜修贤的目光移到周恩来总理的脸上,发现了很多老年斑,以及皱褶。可想而知,他经历了多少沧桑的岁月,以及艰难的处境。
想到这几年周总理的不容易,杜修贤感觉到一阵心酸。大家都知道,周总理是充满爱心、充满热情的一代伟人。
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知道周总理也是一个凡人,他也有凡人的内心,这些年,他究竟是怎样走过这些漫长的苦难岁月的?
杜修贤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简单地问了一句:“总理,这几年您可好吗?”
“好,挺好啊!”周恩来总理还是像往常一样,笑着回答。
邓颖超关心这对是爱人的身体,插话说:“就是太忙,睡眠太少了。”
杜修贤心里明白,他和周恩来总理在一起工作也有十多年了,对于周总理的情况,他比一般人知道的要多得多。
杜修贤把话题转到了了国事上,说:“总理,这次去朝鲜,时间定了吗?”
周恩来总理沉思了一会儿,说:
“还没有。出访的时机,一要成熟,二要适宜。这几年去的国家少了,各国变化都很大,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我们先要搞些调查研究,摸摸情况。你也熟悉熟悉工作,等通知。我有活动就叫秘书通知你。”
这时候,邓颖超和秘书进来了,邓颖超的手里端着一盘。
邓颖超脸上露着笑容,对杜修贤说:“来,来,老杜,吃,大家几年不见了,来,来,都一块吃。”
邓颖超把摆到客厅中间的方桌上,示意杜修贤过去吃。
周恩来总理两手在沙发扶手上一拍,站了起来,笑着说:“大姐有心请你,你还愣着?你这时不吃,一会儿想吃也没有了。你看这瓜多好!”
周恩来总理在前,杜修贤在后,两人来到桌前,和邓颖超、秘书一起,一人拿了一块,把四块吃完。
临走时,杜修贤回头望了一眼周恩来总理,看到周总理的背有些弯,显老了许多。
邓颖超把杜修贤从后厅送到了前厅的门口,杜修贤出了门,没有回头,在路上一直往前走。
约摸邓颖超回去后,杜修贤才回过头去,看着西花厅的大门,嘴里一遍遍地念叨着:“才三年多没见,总理怎么就这么显老了!”
杜修贤心里有些后悔,他老人家已经够不容易的了,自己为什么要和周总理说那些话,勾起老人家的悲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