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首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齐鲁儿女奋发有为,挺膺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齐鲁儿女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为生动展现齐鲁大地铺展的壮丽时代画卷,10月1日-7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向祖国报告》特别报道,聚焦科技创新、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行业典型,讲述他们“走在前、挑大梁”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沂蒙山》这部民族歌剧,是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杰出文艺作品,更是山东文艺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山东歌舞剧院的党委书记、院长李贝回想起他首次观赏《沂蒙山》这部作品时的情景,内心依旧激荡不已,剧中人物深深地激励着他。作为一位文艺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
生死相依的沂蒙精神让人感动
由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沂蒙山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等人在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
2018年,《沂蒙山》在济南山东省会大剧院首演时,李贝心潮澎湃。“心情非常激动,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生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的大爱。”李贝说,《沂蒙山》成功地将党群一心、军民深情、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沂蒙精神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时我几乎是从头哭到尾。”
《沂蒙山》有首演舞台版、巡演舞台版、重唱合唱音乐会版、音乐会简版、歌剧电影版五个版本,既有三百人的大队伍,又有九个人的轻骑兵,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比如说‘等待我亲爱的人’、‘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等等,每一段都是耳熟能详,很多观众在看过之后都能哼唱几句。”李贝说,《沂蒙山》最重要的是在情节把握上和人物塑造上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沂蒙山》全剧追求“浓烈、鲜活、深刻、壮美”的内容特色。具体来说,就是深刻的思想内涵,浓郁的山东特色,壮烈的革命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本剧的一大特色,剧中角色性格鲜明,演员表演深入人心。
李贝表示,他最喜欢的角色是性格坚韧的九龙叔。“他是一名民兵,在敌后进行武装斗争。关键时刻,九龙叔把你救我,我要用生命来报恩的这种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李贝说,尤其是在山洞那场戏,九龙叔决定要替八路军出去面对敌人时,那种大爱让他很感动,“所以我很喜欢九龙叔这个角色的人物塑造。”
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红色文化
自2018年首演之后,《沂蒙山》几乎每年都有巡演的机会,反响都很好。“看过的观众都很感动,我们甚至还推出了买票送纸巾的活动。”李贝说,今年《沂蒙山》走过了五个省市,在济南的四场演出也大获成功,“我们平时和观众交流很多,在我们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也有很多观众留言,观众普遍认为这部歌剧还是非常感人的。”
不少观众在走出剧场后,都还沉浸在刚才的演出当中,深深感悟到了沂蒙精神的可贵。“这次巡演我们到安徽时,因为演出排得比较紧,有几名安徽的观众没有看到。”李贝说,后来这几名观众得知我们还要去湖北武汉演出,他们就直接跟着剧团来到武汉,“其中一名观众说,不管怎么样都要看一场我们的民族歌舞剧,这也让我很感动。”
为了填补山东在舞剧领域的空白,山东歌舞剧院正在筹备舞剧《大染坊》。李贝介绍,舞剧《大染坊》表现的是印染大亨陈寿亭的传奇人生。从一个小乞丐成长为名震大江南北的染厂大掌柜,陈寿亭历尽坎坷,自强不息,纵横开拓,心怀家国。从他身上折射出的不仅有中国人坚韧不屈的精神。
李贝认为,红色文化可以用各种形式宣传,比如话剧、歌剧以及红色交响音乐会等等。“我觉得红色文化是值得深挖的,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李贝说,比如《大染坊》就描绘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入碰撞,展现出高度坚韧、乐观、勤恳的“染坊气质”,折射出一代民族工业者在追求强国梦的奋斗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朴素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守正创新,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同时也为剧院的成长与创新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在创新方面,我们剧院做了很多尝试,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角度以及不同艺术门类的展示方式上寻求突破。”李贝说,根据观众现在的生活习惯做出了调整,“近几年,山东歌舞剧院在‘守正创新’四个字上做了很多功课。”
李贝表示,过去人们的娱乐方式比较少,现在观众可选择性大大增加了。“舞台剧最大的优势就是能给观众现场感等等,这也是电影无法取代的。”如何能让观众选择走进剧场来看临场感十足的现场表演?这也是李贝和同事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作为省直单位,我们肩负着传递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使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展示方式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今年,山东歌舞剧院成立了一支舞剧团,在筹备《大染坊》的同时,也在尝试以不同的舞蹈形式,比如现代舞、古典舞等等来形成舞蹈专场的演出,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并且我们交响乐团的基础上又成立电声乐队,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院。”李贝说,剧院还在民乐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名为“水样年华”新民乐团,“新民乐团以民乐与电声相结合来做出不同的艺术作品。”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李贝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要进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艺作品创作。我作为管理者,也要在体制机制方面能够不断革新,增强内生循环动力,更好的推进业务发展。”李贝说,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作品提出的更高要求,“让文化发光,不断攀登艺术高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袁野 李欣迪 海报设计 许晨 策划 刘雅菲 郑珂 统筹 吴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