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史上,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他们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影响深远。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王献之的书法成就长期被认为不如他的父亲王羲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献之,这位出身名门的书法巨匠,自幼便在父亲王羲之的熏陶下,踏上了书法艺术的征程。他少负盛名,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在书坛崭露头角,与父亲并称为 “二王”,“小圣” 之名更是彰显了他在书法领域的崇高地位。

他的书法风格勇于创新,从 “内拓” 转为 “外拓”,这种突破传统的变革,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草书如《鸭头丸帖》运笔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中秋帖》更是气脉流畅,驰情逸神,成为传世名帖之首。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结构散宕宽绰,笔致挺拔浑逸,章法顾盼有致,备受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黄汤帖》是王献之的晚年杰作,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件作品,写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 年),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在东晋高度发展,王献之在继承父亲书法传统的同时,融入自己的风格,使其作品成为时代的见证。

此帖原藏于宋内府,历经多位名人递藏,并被刻入诸多著名丛帖,后流传至日本,现藏于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它不仅是一封简单的书信,更是王献之艺术生涯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黄汤帖》是很规范的行书作品,笔法方圆兼备,短小的笔画多圆曲,顾盼有情,俯仰生姿,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结体以方形为主。

其章法自然天成,不失俊逸风雅,王献之在书写过程中不受其父笔致紧敛所束缚,体势由圆美丰腴渐入纵放自如之境,收放之间耐人寻味,展现了他敢于抒发心性,追求自然的艺术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用笔特点上,《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起始的 “新妇” 二字书写古朴凝重,用内擫笔法,体势工整丰腴;自 “服” 字起,笔法转入外展,纵放自如,不拘一则。

王羲之的内擫法重骨气,含蓄谨严;王献之的外拓法重筋骨,多放纵,两者运用皆源于强大腕力,而王献之的用笔转变是内擫法的必然发展,且他在行笔委曲取势处和回锋转折处更加简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墨色特点方面,《地黄汤帖》墨色浓淡、枯润相间,使全帖具有散朗舒展的特点。开头 “新妇” 二字行书落笔,速度慢,墨色浓,写得凝重端稳;“服” 字后渐渐放开,用笔洒脱,墨色开始变化,浓淡、枯润相互交织,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性,让整幅作品富有节奏感,如同一首优美的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章法结构上,《地黄汤帖》章法自然,不失俊雅。第一行以独立简洁的行书起势,入笔稍显矜持,稳重之感扑面而来;“服” 字以后用笔放纵,至第二行已极洒脱,长画顿笔,蓄势放笔,充满动感和节奏感。

最后一行前三字出锋收笔,“书问” 二字逐渐收紧,至 “也” 字戛然而止,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

整幅作品布白、重心、收放恰到好处,重心稳定,气势连贯,展现了王献之高超的书法布局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王献之的一生并非仅在书法艺术的辉煌中度过,他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波折。在婚姻方面,他先后娶郗道茂和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他与郗道茂自幼相识,感情深厚,志趣相投,但在皇权的压力下,无奈离婚,迎娶新安公主。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书法字典请搜索“书法查字典”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