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报道,当地时间9月17日,《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独家报道称,今年早些时候乌克兰的“机密估计”显示,俄乌冲突爆发后,约有8万名乌克兰士兵阵亡,另有约40万名乌军士兵受伤。除此之外,这篇报道还声称,西方情报部门认为俄军已有20万人阵亡、40万人受伤。综合俄乌双方的“伤亡情况”,《华尔街日报》直接刊登耸动的标题——“俄乌冲突造成100万人伤亡”,并称双方的高比例战损不仅在战场上带来了问题,还加剧了其对人口结构的担忧。
在冲突日益升级的背景下,乌克兰政府不得不增加征兵额度,而随着征兵年龄的下调,年轻人的困惑与恐慌,也在其中变得愈发明显,原本应该拥抱未来的年轻人,如今却不得不面对战争的残酷现实,他们的身心受到无限的折磨,逃避征兵,甚至有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国家,赴国外寻求安全的庇护,这种情况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的支持和反对声也在议论中加剧,许多人对政府处理战争的方式提出质疑。
泽连斯基的“辟谣”,更像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乌克兰国内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援助也开始变得犹豫不决,这一切,都预示着乌克兰的未来充满了未知数就在乌克兰深陷泥潭之际,以色列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黎巴嫩真主党的怒火,哈马斯的火箭弹,巴勒斯坦其他武装组织的游击战,以及来自叙利亚、也门、伊朗、伊拉克等国的潜在威胁,将以色列团团包围,使其如同困兽般,陷入“七线群殴”的险境
从过去的公开数据来看,泽连斯基先前曾透露,冲突至今已造成超过3.1万名乌军牺牲。而就在今年4月,《华盛顿邮报》还援引一位匿名乌克兰议员的说法,指出泽连斯基为维持军心而"显著低估"了实际阵亡人数。可见,双方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差。俄罗斯方面也从未公开过具体的伤亡数据,只是总统普京在媒体会谈中暗示,俄乌双方无法挽回的损失比例约为1:5,意味着乌军每月可能高达5万人的伤亡。
除了关注数据本身,我们更应该关注数据背后的政治博弈,交战双方发布数据往往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例如鼓舞士气、争取国际社会同情、为己方争取更多军事援助等等。泽连斯基政府淡化乌军伤亡,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支持,避免社会出现恐慌情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西方国家展示乌克兰抵抗的决心,争取更多军事和经济援助,而俄罗斯则试图通过夸大乌军伤亡,来打击乌军士气,瓦解西方国家继续支持乌克兰的决心。
泽连斯基今年4月2日签署了一项法案,把征兵年龄下限从27岁降到了25岁。这意味着,25到60岁的男性都可能被征召入伍。如果不是因为损失惨重,乌克兰怎么会在民众抱怨声中再次降低征兵年龄呢?而且,2024年前四个月,乌克兰就有近1.9万名士兵因为擅离职守被起诉。这战争的残酷,连前线的士兵都感到害怕。不管真实的阵亡数字是多少,战争的残酷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不应该再让任何人因为战争而牺牲。
日前,俄罗斯发布了一份“价值观敌对”国家和地区名单,将包括乌克兰、美国、英国、日本等在内的47个国家和地区列入了清单。俄方表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推行的政策和方针违背了俄罗斯的传统精神和道德价值观。所有“榜上有名”的国家和地区,其民众均可向俄方寻求庇护,俄方将提供相关的“人道支持”。这份名单的发布,表明了俄罗斯在俄乌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明确态度。不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如何联手对俄施压,俄罗斯都不会妥协。
眼见俄乌局势还在向着升级化、扩大化方向发展,力主劝和促谈的中国也开始展开行动。据外交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作为中方领导人特别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未来峰会和第79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王毅外长将继续推动乌克兰危机、加沙冲突等热点议题的解决,同相关各方深入交换看法。中方希望一众西方国家明白,只有推动冲突双方坐回谈判桌,以协商沟通代替武力冲突,才能避免事态的进一步升级。
据法新社报道,9月2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抵达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展开“重要访问”,访美期间他将向拜登提交基辅结束乌克兰危机的“胜利计划”。据报道,当天,作为访美的第一站,泽连斯基参观了宾州的一家生产155毫米炮弹的工厂。泽连斯基随后在社交媒体X发文称,“在访美之初,我向宾州工厂的所有员工表示感谢。”帖子中还附有泽连斯基与工人握手的照片,他称工厂生产炮弹的产量已经提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