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竟能引发三国“唇枪舌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事儿还得从韩国说起。原来他们“惦记”上我国的一件宝贝-好太王碑,嚷嚷着要“物归原主”。这块石碑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韩国如此念念不忘?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事儿还惊动了远在海对面的日本网友。不过他们可不是来“声援”韩国的,而是开启了“嘲讽模式”:“就算给你们,你们看得懂吗?”

这火药味儿一下就上来了。一块石碑,竟然引发三个国家的关注,这到底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学者们一看到这石碑,立马围上去研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碑文里记载的可都是宝贝,有高句丽的建国神话,有好太王的英雄事迹,甚至连陵墓里守墓人的来历和人数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哪是石碑啊,简直就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高句丽史记”。这消息一传出去,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心。

尤其是韩国一听说这事儿,立马就坐不住了。因为他们早就盯上高句丽这段历史了,一直声称高句丽是他们的祖先,这石碑既然是高句丽的文物,那自然也得归他们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儿甚至还惊动了远在海对面的日本网友。按理说,这事儿跟他们也没啥关系,但日本网友却开始一顿输出:“你们不是废除了汉字吗?就算把石碑给你们,你们看得懂吗?别到时候连自己祖宗的名字都认不出来,那可就尴尬了。”

话说得虽然俗了点,但也确实戳中了韩国的痛点。韩国自废除汉字教育后,大部分民众已经不认识几个汉字了,更别提理解那些文绉绉的古代碑文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始终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立场。专家学者们用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力求客观还原高句丽历史,证明其是我国东北地区古代政权,属于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太王碑自然也是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块让三国吵得不可开交的石碑,到底写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呢?

时间得拨回到公元前37年,那时候,中国东北地区有个国家叫扶余。扶余国王有好多儿子,其中一个名叫朱蒙,他从小就机灵勇敢,但也特立独行,跟兄弟们关系处得不太融洽。

果不其然,时间一长,朱蒙就和兄弟们闹翻了。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他干脆眼不见心不烦,带着自己的亲信一路向东,跑到更远的地方自立门户。

这伙人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终于在中国东北地区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高句丽。而朱蒙也摇身一变,成了高句丽的开国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句丽人非常崇拜中原文化,他们不仅学习汉字,还模仿中原王朝的制度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时间一晃,几百年过去了,高句丽也经历了数代君主的更替。到了第十九代君主——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这位好太王也不是一般人,他文韬武略,雄才大略,不仅四处征战,开疆拓土,还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得高句丽的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

为了歌颂好太王的丰功伟绩,高句丽人特意为他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好太王碑”。这块石碑,与其说是墓碑,不如说是好太王的“功德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碑文开头,讲述了高句丽的建国神话,说他们的祖先是天神下凡,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遥相呼应,似乎就是在强调高句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渊源。

当然除了打仗,好太王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一套。碑文里还记载了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鼓励商业、重视教育等一系列举措,活脱脱一个古代明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只可惜,即使是像好太王这样英明神武的君主,也无法改变历史的潮流。公元668年,唐朝联合新罗,对高句丽发动了猛烈进攻。高句丽最终不敌,走向灭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那块记录了好太王丰功伟绩的石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风雨中。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高句丽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灭亡,为何韩国会如此执着地认为高句丽是他们的祖先,并对好太王碑 “念念不忘”呢?这还得从韩国那段“心酸”的历史说起。

近代的韩国,那日子过得可是相当憋屈。他们先是被日本殖民统治了几十年,民族自尊心被狠狠地践踏了一番。好不容易熬到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了,本以为能翻身做主人了,结果又陷入南北分裂的泥潭,国家被一分为二,还爆发了惨烈的朝鲜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找回民族自信,韩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想要从浩瀚的历史中寻找慰藉和认同感。这时候高句丽,这个曾经称霸东北亚的强大帝国,就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韩国学者们如获至宝,开始对高句丽的历史进行各种研究和解读。不过,他们的研究可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而是为了构建一种符合他们“口味”的历史叙事。

于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高句丽与中国之间的密切联系,刻意模糊了高句丽与他们在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之间的区别,认为高句丽就是他们的祖先。

尽管没有绝对的事实依据,但他们始终相信自己国家跟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韩国学者们这么多年一直努力着,他们把高句丽包装成韩国历史的一部分,目的就是为了强化民族认同,告诉韩国人:我们可不是什么任人宰割的小国,我们祖上也辉煌过,我们也是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的民族。

更要命的是,韩国在二战后废除了汉字教育,导致大部分民众已经看不懂古代的汉字文献了。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民众对高句丽历史的认知就更加碎片化和片面化,他们很容易被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历史叙事所蛊惑,把高句丽视为自己的祖先,对好太王碑等文物产生一种近乎狂热的执着。

说白了韩国对高句丽的“痴迷”,与其说是对历史的尊重,不如说是对实际生活的焦虑。因为他们缺少这样一个厚重的历史给他们做坚实的依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太王碑的争议,其实说到底,还是历史认知、文化差异和民族主义情绪在作怪。这个时候就需要历史学家们发挥作用了,他们得仔细研究各种史料和考古证据,客观公正地还原高句丽历史的本来面目。

当然这研究历史也不能光顾着自己闷头搞,还得加强交流,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咱们得理性看待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而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咱们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问题仔细沟通,才能找到化解分歧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