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之道·G310G215G104|遍布祖国大地,融入烟火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10国道途经陕西宝鸡,这里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镌刻铭文中出现现存最早的“中国”二字。

何以中国?

何谓文明?

今年7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沿310国道、215国道和104国道一路寻访。

面对灿若繁星的中华文明,三条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国道远不足以举其大、及其深。但行路间,一幅恢弘壮美的历史画卷依然铺展开来——

良渚、二里头、殷墟,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莫高窟、榆林窟、龙门石窟的造像壁画历千年而不朽;从西安到玉门关,从杭州到泉州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

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铭文有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二字。(图片来源: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铭文有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二字。(图片来源:新华社)

沿着国道寻访的路上,我们发现一些与传统认知不太一样的要素。

泉州港制高点万寿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历经台风地震,任凭岁月侵蚀,依然屹立不倒。在民间,万寿塔又名姑嫂塔,这个别名承载着中国人征服海洋的悲壮历程:男人远航,妻子和妹妹每天登塔眺望等候。过去,只要在海上看到万寿塔,水手就知道自己已安全到家。

万寿塔不远处的石湖码头,百米长、曲尺状的天然礁石上留下人工凿出的孔洞和台阶。满载香料和珍宝的海内外商船在这里泊船靠岸,面容装扮口音各异的人们就此展开贸易。它的创建者,是唐代航海家林銮,码头又名“林銮渡”。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航海的舞台自古就有中国人的身影,就有我们的贡献。在所谓‘发现新大陆’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海洋跟世界打成一片,我们已经通过海洋商贸与其他文明共建共享了这些繁荣的文化遗产。”

如今导航技术早已迭代,万胜塔早已无需技术层面的定位功能,却彰显着文化层面的定位功能。与石湖码头隔海相望,新建的高铁桥飞越海面,在海天一色中划出一道闪电。但林銮身上那种向海而生、拼搏进取、开放包容的闪亮人文精神,千年前如此,千年后亦如此。

泉州万寿塔。(周程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泉州万寿塔。(周程祎 摄)

从祖国东南海岸的煦日鸥鸣,到西北戈壁的猎猎风尘,都有这样让我们对中华文明更深一度的认知与感悟。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处的小方盘城,曾是西汉玉门都尉治所,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登高望远,旁边藏着一处水草丰茂的绿洲,历经千年未曾干涸。

今年是玉门关汉长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一处遗址点入选“世界遗产”10年。10年深入研究,这里正颠覆人们对于“长城”封闭与防御的固有印象。

“它是呵护丝绸之路这一国际商贸文化通道的重要保障,保护这一国际通道的稳定、安宁和平静。”敦煌市文保中心主任石明秀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在他眼中,汉长城象征着丝绸之路上的“秩序”,不仅有铜墙铁壁带来的安全感,也有绿洲为长途跋涉的旅人施予心灵上的慰藉。“千年前的中国就在大漠中建造起这样大型工事,不仅是抵御侵略,也是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承担责任、表达善意的双臂。”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考古最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深入,中华文明的形象与内涵日益丰盈立体,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也更加自信坚定。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察看何尊等珍贵青铜器时表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研究十年,石明秀仍然常常往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跑,“得把遗址的价值和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有人曾问李国宏申遗成功了为何还要研究,“这个挖掘和研究无止境,越深入你会发现这些文物、遗产蕴含的价值越可爱,故事越精彩。”

玉门关汉长城遗址的绿洲。(周程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门关汉长城遗址的绿洲。(周程祎 摄)

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精神,依靠考古科技的不断创新。

西安市中心,敦实厚重的西安城墙勾勒出这座古都的基础轮廓与历史脉络。历经600余年而保存完好的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比起藏进博物馆的文物、拉起围栏的古建和遗址,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在城墙上观光,川流不息的车流从城墙下鱼贯而过。

永宁门附近一处地下空间,藏着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横贯整个房间的大屏上实时显示西安城墙全域数据。

通过数字扫描,13.74公里城墙整体、34栋重点建筑和18个城墙门洞及登城马道三维建模,精度达到厘米级。遍布城墙的3000多个变形监测点位和1300多个智感设备,实时反馈文物数据,人工智能辅助判断。

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记得,“过去需要考古、文保工作者冒着严寒酷暑到城上采集数据,再拿到实验室检验,反馈一个报告需要几天。”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方刚刚对西安城墙进行了一次全面“CT”,摸清了战乱年代老百姓为避难在城墙中挖掘的掩体,以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未来还将把西安城墙古建筑的壁画提炼出来,用以研究展示和扩大IP属性。

信息中心走廊上,悬挂着27张技术专利证书,“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西安城墙的数字建模。(周程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城墙的数字建模。(周程祎 摄)

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理念革新。

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1998年刚来这里工作时,伊河上只有附近一座石拱桥。那曾是洛阳的交通要道,每天车流达1.4万辆次,往来南阳、汝州、偃师的车都要经过这里。噪音、尾气以及因此形成的酸雨,都不利于石窟保护。

1999年龙门石窟申报世界遗产,当地着手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伊河上、下游修建起新的桥梁分流交通,龙门石窟基本实现封闭管理。周边东西两山又建成森林公园,90多个石灰窑、水泥厂等污染企业关停搬离。

保护文物,不仅是修缮维护文物本身,更要保护文物所处的环境,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守护龙门石窟逾20载,路伟也感受到社会对文物古迹的态度变化。他刚工作时,还听到有少数游客抱怨,“花钱来看一堆石头”。如今,年轻人会特意身着唐代服饰前来参观,会拿起手机里准备好的资料对应游览。研究院推出“云上龙门”直播,总点击量以亿计。

龙门石窟夜间开放。(周程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门石窟夜间开放。(周程祎 摄)

这样的变化,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亦能感受。

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17号的林觉民故居,如今依然保持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下的“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景象。这幢老宅里还曾居住过林觉民的侄女、建筑师林徽因和作家冰心。

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位于市中心的林觉民故居曾面临部分被拆除的境况。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得知此事,立即叫停。1991年3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此处召开现场办公会,保护修缮林觉民故居,拉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的序幕,也形成福州文物保护的一系列开创性制度。

如今,保存下来的三坊七巷成为福州的文化名片,去年接待游客超2300万人次,带动的经济收益已远非昔日一次性房产开发可比,并将持续下去。

林觉民故居。(周程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觉民故居。(周程祎 摄)

文脉保护不能只算经济账,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的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80后”泉州梧林村人蔡灿艺和许多同乡一样,大学毕业就留在市区工作,逢年过节才回老家一趟。2017年,晋江市委、市政府对梧林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及保护性开发,2020年春节蔡灿艺回村过年,原先衰败凋敝的村庄变了模样。他当即决定回乡创业,以村里祖辈下南洋的历史为主题,开了一家“南洋咖啡店”。

咖啡店里贴着一些村里的老照片,古厝依旧,环境焕新。原汁原味的村落吸引着游客,今年春节村子客流突破42万人次,咖啡馆节假日和旺季一个月营业额可达10余万元。如今,他又在村里投资了两家餐厅。

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老百姓就更有主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不是被高高供奉,而是融入生活肌理,为经济赋能,也提升民生品质。“让老百姓主动参加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之中来,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可能不专业,但他守护的那份心,比专业更专业。”

泉州梧林村。(周程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泉州梧林村。(周程祎 摄)

站在梧林村的古厝上,不远处是高铁轨道,附近科技园区正在兴建。传统与现代可以并行不悖,不同国家和地区也能借文化心灵相通。

考古学家、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视角从国内延升至国外:“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要道,对其研究不能只有西方视角,还必须有东方视角。”

“东方视角”不止带来对历史真实、全面、完整的认知,也让世界见识中国人传承千年的风骨与胸怀。

联合考古筹划之始,一些国家因历史原因不愿接触。于是王建新提出,由中国作为“中间方”,将不同国家的学者邀请至西安,率先破局。

去年一场四国联合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吉尔吉斯斯坦考古学家阿曼巴耶娃和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家阿纳尔巴耶夫重逢。

两人曾同在苏联攻读博士,苏联解体后已30多年再没见过面。两个白发苍苍的老同学,抱头痛哭。

文明的绵韧生命力,总能凝聚共通情感,超越时代无常。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让中国坚持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这条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如中国曾张开双臂庇佑丝绸之路的秩序安稳,也曾点起灯塔照亮国际商船有序入港。

历史如此浩瀚,唯有躬身力行,才可能触碰到一点点碎片。

摊开中国地图,伴随新中国成立而奋力建成的国道,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意义,却很难找到一条国道能独立承载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每一条国道又都构筑和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文化如血脉,遍布祖国大地;文化是灵魂,融入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