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辛禾

中国大运河的开凿要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有文献记载从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它沟通了长江与淮河流域。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江南第一撬"泰伯开凿了泊渎河"的假设,可能比邗沟更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太伯渎

"江南河"可能是比较早就开凿的运河,但先前都是区域性的。始于春秋战国,秦始皇开凿曲阿、丹徒,至东吴、东晋时期又进一步疏浚拓宽,使"江南河"除了具备军事功能外,已凸显了局部的漕运功能。隋以后又相继开凿了数条运河使贯通南北,才出现了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的五大水系。隋代大运河的兴修分为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五段运河。始于开皇四年(584年),完成于大业六年(610年)。但在《隋书》中除江南河只字未提,其他四段运河均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一、古江南河的雏形

“江南运河始于春秋,最终完成于秦代”(太湖流域水利季刊,1930年)。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郡(今苏州)为中心,在大湖平原开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以邗沟入淮;另外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秦始皇灭亡六国后,为东巡会稽,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建成北起镇江丹徒,中经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南到钱塘(今杭州)的水道。此后东吴、东晋时又多次对此水道进行疏浚畅通,得以形成古江南河的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丹阳段

1.吴古故水道:

人们认知的"吴古故水道",应该是指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最早运河之一。吴地向北的运河与长江及向北的邗沟相连。《越绝书。吴地传》载:“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漁浦,入大江,奏广陵”。

也就是说: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扬州蜀岗)。

2.百尺渎:

从吴地出发,往南方向的道路,经由嘉兴(由拳)到越地会稽、山阴的走向,其中一段水道称为百尺渎。建于春秋时期,连通吴越两地沟通太湖与钱塘最早的联系通道。从由拳(嘉兴)出发,经过盐官到达钱塘江,渡江以后进入越地,最终连通越国都城会稽。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文献《越绝书》有“百尺渎,奏江,吴已达粮”的记载。《越绝书》又说:“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辟塞者,吴备候塞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山阴故水道:

山阴故水道建于越王勾践时期,据《越绝书》:“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这条文字记载说明,山阴故水道与山阴古故陆道是两条相互并行的水、陆道。

从文献上看,吴古故水道、百尺渎、山阴故水道等可以看作早期江南河的雏形,系江南运河的前身。这条吴境内的主要水路,向北到达广陵附近的邗沟,向南通向钱塘。

二、江南河始于勾吴,北邗沟与南邗沟之说

1.江南河始于勾吴

泰伯渎的开凿可追湖至勾吴初创时期。距今约3200年前的商末,泰伯、仲雍兄弟让王于季历,从周原(陕西岐山一带)来到江南,定居梅里,建立勾吴。为垦殖灌溉之需,泰伯率众开凿了一条以梅里(今锡东梅村一带)为中心、东至巢湖(漕湖)、西接无锡城南运河的泰伯渎。

泰伯渎,也称伯渎河、泰伯河,全长约80里,水亮数丈。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简曾对该河拓宽疏浚,故也称“孟读”。泰伯渎起自无锡城南今清名桥附近与古运河相交处,一路东南,沿途汇合连通许多自然河道,故有“汇通百渎〞之说,是苏锡之问的重要水路。

《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对此河都有记载,称泰伯筑城“周三里又二百步,外廓三百余里〞“又凿泰伯渎,以御旱旁”。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吴都太守糜豹建泰伯庙、修泰伯墓时,亦撰《泰伯墓碑记》,曰:泰伯“筑城郭以为落卫,穿浍渎以备旱潦”。泰伯渎的兴建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无锡段

2北邗沟与南邗沟

运河从春秋可能就有了,先前开凿运河都是区域性的。最早文献记载,从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最早沟通了长江与淮河流域。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泰伯开凿了泊渎河"江南第一撬的假设,可能比邗沟更早。

不止于此,北宋学者朱长文编撰《吴郡图经续记》、明代水利专家张国維著《吴中水利全书》,就把吴王夫差开凿的河道统称〝邗沟〞或“江南运河”。清光绪版《无锡金匮县志水利》称无锡城中直河,自北水关入,直行出南水关,亦名弦河(即中山河),为邗沟。安阳山之北的河道称为“北邗沟”,安阳山之南的河道为“南邗沟”。此说依据张国维的考证。时间上、这段“古吴故水道”比邗沟开凿更早,最迟于公元前487年就己开通。可以说,邘沟只是〝吴古故水道”的北延,是吴军为了征伐扩张长而向北延伸的水军通道。

三、《隋书》为什么偏偏漏掉"江南河"

在《北史》、《隋书》等官修史书中,对隋代开凿的几条运河都有明确的记载,偏偏找不到"江南河"的文字。隋代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主持开凿广通渠。《隋书》云:开皇四年,“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主持开凿山阳渎。《隋书》云:开皇七年夏四月己酉,“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北史》云:“夏四月庚戌,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主持开凿通济渠。《隋书》云:“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北史》云:“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七百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主持开凿永济渠。《隋书》云:“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北史》也记:“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浙东段

《 隋书》中保存了大量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种史实,其中对隋文帝、隋炀帝等帝王的记述尤为详细,几乎事无巨细,怎么可能会遗漏开凿江南河的史实呢?

"江南河"首见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通鉴》卷一八一,"(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八百馀里,广十馀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元至元《嘉禾志》:“运河,在县西,南通崇德县,北接吴江界。考证:隋大业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里,拟通龙舟。乐天诗云:‘平湖七百里,沃壤两三州。’谓此水也。”

明嘉靖《杭州通志》:“旧志:隋大业中开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里,拟通龙舟。”

清乾隆《镇江府志》:“隋大业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里,拟通龙舟。”

从元、明、清可以看出,这些记述都源于《资治通鉴》,连文字都几乎照搬照抄,没有改动。

《通鉴》有关“江南河”这段文字的依据在哪?司马光也没给出任何答案。司马光编《通鉴》历时从1044 年到1077 年,共花费二十余年时间,他主持了四次修订,稿件的内容,结构、风格都逐渐稳定。《通鉴》分为三十二卷、一百二十册,包括从黄帝到元祐五年(1086年)的历史,总计106万余宇。在《通鉴》中,司马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期、分类和批评,针对历史上的局限和错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唯独对隋代“江南河”的交代不多。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隋大业六年敕穿江南河”提出质疑:“至隋大业中,炀帝幸江都欲遂东游吴会,始自京江开河至于杭。此说不然,京口有渠,肇自始皇,非始于隋也。盖六朝漕输繇京口泛江以达金陵,则有风涛之险,故开云阳之渎以达句容。而京口固未尝无漕渠也。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于丁卯港立埭。又《齐志》:丹徒水道入通吴会,皆六朝时事,尤为明验。是则炀帝初非创置,不过开使宽广耳。”

司马光为什么用的是“敕穿江南河”,而不是“开山阳渎”“开通济渠”和“开永济渠”呢?从字面上理解“敕”,皇帝的命令;“穿”,通也,贯通。也就是说,皇帝下令要贯通江南河,所以又特别强调对"江南河"的要求。

"自京口至馀杭,八百馀里,广十馀丈,使可通龙舟。"明显是皇上要疏通、拓宽、加深之意。这样就可以满足隋炀帝龙舟穿行江南的目的与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镇江段

“靖康之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动荡。随着金兵南侵和宋室南迁,大批北方人口流入南方。这时由于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定都临安(今杭州),宋金以淮河为界,在政治上互相对立,运河遂被切为两段,不复是连络黄河与长江的水道。因此,运河在淮河以北的水道,因为水流断绝完全堙塞,永济、通济二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而江南河此时却成为南宋行都临安(杭州)与全国各地联系的重要交通线。尤其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王朝人为决河,使黄河“自泗入淮”。南宋时期临安、嘉兴、绍兴商贾云集,漕运四通八达。宋代以前的社会形态由内陆中心时代,而到宋代开始转向以“运河中心”时代,尤其南宋临安。据《揽辔录》记载,北宋灭亡后50年,南宋名臣范成大出使金国的时候,“河已塞”,大部分河段已经断流。元、明、清时期,朝廷又重修大运河,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苏杭。这时隋唐大运河已经湮灭,取而代之是京杭大运河的繁荣。

四、"江南河"的起讫

江南河又称江南运河,是为“官河” 。

江南运河的起讫,北起长江南岸京口(今江苏镇江),经云阳(今江苏丹阳)、毗陵(今江苏常州),绕经太湖东岸的吴郡(今江苏苏州),过浙江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的水运通道,1855年京杭运河全线无法通航,只有个别区段还可通航,如江南运河。江南运河作为一条古今非常重要的水路,至今仍发挥着它的航运作用。江南运河非始于隋,局部渠道春秋时代产生,如“百尺渎”,吴城向南沟通钱塘江;伯渎河无锡东南沟通太湖(《越绝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又在江南运河所经过的地方如丹徒(江苏镇江)、曲阿(江苏丹阳)、由拳(浙江嘉兴)等地进行疏浚开凿(《越绝书》)。

1,镇江(京口)与丹徒(镇江段):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丹徒水道”,南起云阳(丹阳),北由丹徒入江,是其后江南运河最北段的通江河道。秦代丹徒水道入口西移。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第五次东巡到镇江一带,派3000名赭衣囚徒凿断京砚山,开水渠断了“王者之气”。这是镇江运河“曲阿”的雏形。孙吴由丹徒与京口两个通江入口。隋才恢复以京口为主要通江水道。

京口闸:位于镇江市七号码头东侧。唐代开元年间,运河入江口由丹徒移至京口。

丹徒:丹彼闸地处镇江与谏壁之间,是古运河入江的门户,隋唐时期漕船均由此北上扬州。后丹徒港不断淤塞失去通江地位,被京口取代。现港内仅有一个节制江水的小闸。

2,丹阳与练湖(丹阳段):丹阳大运河始于‌秦朝,历经多次改道和整治,至今仍穿越丹阳开发区、云阳街道、‌陵口镇、‌吕城镇,境内流域长达29公里。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之一,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丹阳依托大运河,吸收、融会了各种文化,促成了自身的长足繁荣。丹阳为平原与丘陵交接地区,地势较高,即使河床挖深,水流仍有所不足,主要靠附近的练湖水源补充。《丹阳县志》说:“京口诸山自九华东下,逶迤蜿蜒,过马陵入丹阳境。沃野千顷,达于城西南郊而下,长山、高骊诸降之水汇为练湖。数十里至西郊外。汪洋澎湃,擅鱼稻、蓄洩之利。”

‌大运河丹阳段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还拥有重要的水利工程如‌练湖。练湖是江南运河历史上最重要最宏大的水利调蓄工程,位于丹阳古城西北部,具有灌溉田地和蓄水以济漕运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常州段

3,常州(常州段):

常州拥有开凿年代较早的大运河河段,清《江南通志》卷十三《舆地志》记载:“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运河在府南。自望亭入无锡县界,流经郡治,西北抵奔牛镇,达于孟河行百七十余里。吴夫差所凿。”这就是后来的江南运河的雏形。“镇江至奔牛镇这一段江南运河自开凿起,便面临地高水浅的问题,需设埭调节水源保证漕船通行。”

南宋诗人陆游与奔牛闸也缘分不浅,初见奔牛闸,正当汛期,目之所及,“闸水湍激,有声甚壮”。在《重修奔牛闸记》中,陆游将奔牛闸和瓜洲闸、京口闸、吕城闸并提,称“此闸尤为国用所仰,淹速丰耗,天下休戚在焉”。奔牛闸设立后,往来船只不断,形成了繁荣的商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嘉兴段

4,无锡(无锡段):唐宋时期运河由南向北穿过无锡城,又称直河。南至苏州望亭北面望虞河。西至惠山区玉祁街道五牧。南门清门桥是一段古老河道,又称"水弄堂",两岸人家枕河而居,极具浓郁的古运河特别色。城西运河中有个西水墩。往西去东北塘运河是早年重要的码头和米市。在城西北有一个岛,叫黄埠墩,周围水面开阔,墩上新建正气楼,相传文天祥被元兵解送大都时曾短暂关押这里等。太湖通过梁溪对古运河提供水源。伯渎河可能是勾吴最早的江南古道。1983年由黄埠墩新运河从惠山脚下增宽取直通航。

5,苏州(苏州段):北起苏锡两市交界的望亭沙墩港,南至苏嘉两市交界的油车墩,全长82.35公里,占江南运河(208公里)的40%。可分为西、中、南三段,西段自望亭的五七桥至枫桥,称为苏锡段,河线顺直,水流偏东西走向,长约18公里;中段原自枫桥经绕苏州古城阊、胥、盘三门外的闹市区,穿觅渡桥南下宝带桥,称为市河段,河线弯曲,水流自西向东沿古城西、南外濠折东复转南,长约14公里,1959年因航行不便,改由枫桥直南,沿枫江至横塘入胥江而至盘门入大运河原线,1985年为进一步改善航道和城市环境,于横塘南开辟新河,穿越胥江,沿北越来溪南下,近石湖折东,经澹台湖至宝带桥汇入大运河原线;南段原自宝带桥,经吴江市所属松陵、八坼、平望、盛泽等镇,于王江泾出省境至嘉兴,称苏嘉段,长约50公里,1980年后为缩短航线,于平望镇西新辟短河,取道烂溪塘至江浙二省交界处的鸭子坝,直趋航州,自此主航线不再经嘉兴,苏嘉段的名称亦成为历史。目前,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全线为四级航道标准,是全国第一条标准化文明样板航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苏州段及宝带桥

宝带桥:有名长桥,位于苏州城东南,地处运河与太湖水道及吴淞口交汇处,宝带桥始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明代重修),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空石拱桥。

盘门:地处苏州西南保存完好的水路古城门(始建禾绿元年,前514年)。

枫桥:苏州城西北枫桥镇,始建于唐代,有六朝古刹寒山寺,张继《枫桥夜泊》。

6,嘉兴(嘉兴段):江南运河自杭州向东北至嘉兴。宋代以前运河不过塘栖(现唐栖镇),而走上塘河,从杭州德胜桥向东北,经东新关,过临平至长安镇翻闸,入崇德,北上嘉兴。元改道经塘栖至崇福,经石门抵嘉兴。分水墩在京杭大运河与爲水交汇处,系一面积28 50平方米的小岛。有杉青闸遗址,宋元闸渐堙废,闸旁建落帆亭。

7,杭州(余杭)(杭州段):

大禹治水时分为九州,杭州属于古扬州之地,古扬州泛指"江水波扬"的广大水乡。春秋时杭州属越国,春秋时史书载"百尺渎"入钱塘江处称"百尺浦"。"百尺渎"北连吴郡都城姑苏,到达扬州,为吴王阖闾、夫差所开凿,是江南河的前身。战国时越国为楚所灭,杭州纳入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吴越故地设会稽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东南,"凿丹徒曲阿(今丹阳),开凿运河经漂阳、宜兴入太湖。"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时的会稽,包括了今天杭州萧山、滨江,绍兴,宁波在内的大片区域,地域广阔,又是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的“江南小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杭州段

杭州之名始于隋代。杭州城内外河流除少数属于自然河流以外,多数为人工开凿,大多为舟楫之便。运河水源来自于钱塘江和西湖。鉴于钱塘江水泥沙太多,隋唐时代或以西湖之水为主,苏东坡任上"父老皆言,钱氏有国时,郡城之东,有小堰门。既云小堰,则容有大者。昔人以大小二堰截江水,不放城。则城中诸河专用西湖水。水既清澈,无由淤塞。"唐宋水利以西湖为重。宋以后纵横交错的杭州运河大多湮没。从观音桥桥西河道依然古旧,桥东至卖鱼桥已成暗河,从观音桥北上至大关桥遗址无存。从洪宸桥至沈塘湾河面依然通航。从沈塘湾至德胜桥为古德胜坝遗址。南入钱塘江有入江南大通桥闸,该处为隋唐运河入钱塘江处。使钱塘江与运河沟通。

结 语

江南河,现在称为江南运河,依照官方确定(遗产申报)属于京杭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漕运河。古江南运河从北临长江的镇江起,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最終向南止于钱塘江畔的杭州,全长约330公里。江南运河与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锡澄运河、伯渎河、望虞河、浏河、吴淞江、太浦河、吴兴塘、平湖塘、华亭塘,杭甬运河等运河相连接,沟通了长江、太湖、钱塘江等水域的链接。两千多年江南运河作为漕运的黄金水道从未间断。从镇江通往南京的运河也属古江南运河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辛禾,医务工作者,心血管内科专家,文学爱好者,业余创作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报纸刊物。近期主编学术专著《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2022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长篇小说《槐》。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