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至死也未能实现反攻大陆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
不过,蒋介石仍然心存幻想,弥留之际叮嘱子孙后代:不要将他安葬在台湾省,将来魂归故里,把他葬在孙中山先生一侧。
所以,他的遗体一直保存在台湾省桃源县大溪镇的慈湖,后来蒋经国的遗体同样停放在这附近,等待落叶归根的那天。
1996年8月,蒋介石小孙子蒋孝勇携妻回到浙江奉化,为祖先扫墓。
蒋孝勇回想起祖父的遗嘱,不敢怠慢,于是在回到台湾省之后召开了记者发布会,提出想要将“两蒋”的遗体带回大陆安葬。
席间,蒋孝勇两句掷地有声的发言,引来世人唏嘘...
蒋介石浮厝慈湖
1969年8月,蒋介石在一次外出时发生车祸,胸部受到严重撞击,从那以后身体就开始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尤其是心脏病越来越严重。
1975年3月,蒋介石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宋美龄专门从美国请来医生,为他做了肺部穿刺手术,肺部的问题有所好转,可一直高烧不退,心脏多次出现停止跳动。
3月26日,蒋介石再次陷入昏迷,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抢救,最后侥幸挺了过来。
只是,这时候的蒋介石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本人也自知时日无多,因此向众人授意了自己的遗嘱。
蒋介石表示,他死后棺椁暂时浮厝在慈湖,将来有机会再迁至南京,葬在紫金山麓孙中山先生墓地的身侧。
所谓的浮厝就是将逝者棺椁的四角垫高,离地三寸,这是江浙一带的习俗,倘若人客死异乡,就会采用这样的殡葬方式,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日后避免破土刨坟,轻易迁坟。
4月5日,正值清明扫墓时节,蒋介石溘然长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后辈遵照蒋介石的遗嘱,对其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后,于16日下午在慈湖宾馆进行了安灵仪式。
陵墓按照蒋介石的习惯和要求进行了设置。
在陵墓正门有一条狭长的走道,中间位置摆放着蒋介石的塑像。
正厅停放着蒋介石的遗体,墙上挂满了他的遗像,墙壁壁炉上摆满鲜花。
东侧是蒋介石生前一直在此居住的房间,屋内一切布置仍保持原状。
西侧房间陈列的是蒋介石的各种奖章、荣誉。
由于蒋介石的整座陵墓都是在宾馆原有的基础上改造的,加上时间紧凑,所以总体占地面积不大,且周围存在不少废弃的密道、碉堡、掩体,整体看起来能让人感觉到昔日的紧张气息。
此后,蒋介石的遗体就一直浮厝在慈湖蒋陵。
后来桃园县对陵墓修葺和规划了一番,这里才逐渐成为一个颇负盛名的旅游观光地点。
如此看来,慈湖似乎并不具备什么特殊的地方,反而与蒋介石的身份似乎有些不符,那么蒋介石为何执意授意将自己安葬在慈湖呢?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这里与他的家乡奉化颇为相似。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蒋介石就发现了慈湖这块风水宝地。
慈湖位于台北市不远处的桃园县大溪镇,附近有一座海拔300米的死火山,周围水碧山青,还有一个人造水库。
在山水环绕之间,有一处造型古朴的四合院,名为“洞口宾馆”。
当时,中国大陆遭遇严重自然灾害,这让蒋介石误以为到了反攻大陆的好时机。
他担心一旦战争开始,台北的“总统府”目标太过显眼,于是准备在台北附近另寻一个临时的办公疏散地。
1961年蒋介石到此处视察,发现这里的山水、景色与故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非常相似,顿时动了思乡之情,并当场决定将这里作为自己的临时“总统行宫”。
次年,蒋介石再次来到这里,并为此地重新题名“慈湖”,取代了之前的“洞口宾馆”。
“慈湖”之意旨在表达蒋介石对母亲王采玉的怀念和追忆。
后来蒋介石自然没能等到反攻大陆的时机,现实再一次告诉蒋介石,他的计划只不过是自己的痴心妄想。
回不到大陆的蒋介石,自然也不可能回到家乡奉化,因此他时常来慈湖休憩,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每每来此,蒋介石总会聊起很多关于奉化、溪口镇的故事。
对于他来说,这里已经成为了他此生唯一可以寄托乡愁的所在地。
正因如此,蒋介石希望自己死后暂时留在慈湖,留在这个与家乡非常相像的小地方。
除了蒋介石的遗体安放在桃园县,蒋经国的棺椁其实也一直停放在这附近。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
生前,蒋经国曾明示过子孙:我生前没能在母亲跟前好好侍奉,希望死后可以安葬在母亲左右,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正因如此,蒋经国的遗体也采取了跟父亲一样的浮厝方式,暂时存放在了桃园大溪镇的头寮宾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