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社会上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见。

各个行业频频传出裁员、企业倒闭的消息。

特别是制造业和建筑行业,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人失去了工作。

朋友圈、社交平台里,关于失业、找不到工作的讨论随处可见。

我身边的朋友也有很多人正为收入减少而发愁。生活压力让人喘不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地景区却人山人海。

黄山顶上,连找个落脚的地方都成了奢侈。

有人因为没地方住,只能在洗手间凑合一晚。

北京的长城、上海的外滩,处处都是人头攒动。

旅游市场的火爆,仿佛和失业潮完全脱节。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眼下这情形,是真有粮,还是在慌中假装不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自疫情之后,全球经济放缓,加上外资企业的撤离、制造业的转移,让国内许多行业都受到重创。

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和建筑行业,很多企业无法负担高昂的成本,只能关停或缩减规模。

大量员工在这样的背景下失去了工作。尽管不少人尝试寻找新的职业,但面临的竞争远比以往更加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原本在大公司、工厂中任职的白领、蓝领,如今纷纷转向灵活就业领域,试图用“兼职”和“零工”的方式支撑起生活的重担。

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摆摊卖小吃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在几个月前还穿着正装、出入写字楼。

送外卖、跑滴滴、做快递员,这些看似与他们的学历、能力不符的工作,却成为了他们维持生计的重要收入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原本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张先生就是典型案例。

四个月前,张先生所在的工厂因订单急剧减少而被迫裁员,张先生作为一名老员工也没能逃过这一劫。

刚失业那段时间,张先生完全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每天早上六点醒来,坐在餐桌前,整整坐一个上午。

他说那种感觉就像是被生活抽空了力气,失去了目标。

原本每月几千元的收入突然中断,家庭的负担瞬间就压在了妻子一人的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不拖累家人,张先生决定开始送外卖。虽然这份工作并不稳定,但至少能够赚到一些钱。

“刚开始觉得自己丢人,开着电动车在街头巷尾跑,心里想着被邻居看到会不会觉得我是混不下去了。”

张先生无奈地笑着说,“后来跑着跑着,发现身边好多送外卖的都是跟我一样,失业后出来干活的人。”

送外卖带给他的不只是收入上的补充,还有心态上的转变。

以前他总觉得送外卖是个“低人一等”的工作,但做久了发现,所有人都一样,都是为了生活努力拼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即便生活的压力依然存在,大家也依然在国庆假期中看到了大批游客出现在各大景区。

这其中,不少人都是像张先生这样,平时靠兼职或零工赚钱,假期选择“放纵”一下自己。

朋友圈里满是晒美食、晒风景、晒自拍的人。

有人在长城上挤成了一团,有人在黄山顶上排着队等候拍照。

甚至连热门景区的厕所都成了稀缺资源。

有游客说:“黄山酒店爆满,最后我只能在厕所过夜了,幸好带了睡袋,不然一晚上根本没地方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觉得奇怪,经济这么差,为什么旅游市场还能这么火?

如今的年轻人更加注重精神享受和情感释放。

过去人们遇到经济困难,会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但现在很多人即使失业,也愿意透支信用卡、花呗去旅行。

他们认为,生活已经够难了,至少要给自己留点快乐的记忆。

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社交媒体上到处充斥着他人生活的“美好瞬间”,不跟风、不去体验,仿佛就成了“落后”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时候,旅游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发朋友圈。

刷到朋友在某地的旅行照片,总会有种“为什么我不能去”的感觉。

于是即便负担不起,人们依然选择花光所有积蓄去追求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女生小刘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失业后的她通过做家教和带宠物散步积累了一些零用钱。

为了能够在假期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她用这些钱买了火车票和景区门票。

剩下的食宿费用,直接用信用卡支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说:“可能回来之后几个月都要还债,但也好过假期窝在家里发霉。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我不想被落下。”

小刘的这种心态并不罕见。在年轻人中间,“先享受,后还债”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普遍。

失业和经济压力虽然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短暂的失业让他们看到了现实的冷酷,但内心的渴望依然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会说这种消费方式是“掏空钱包的虚假繁荣”,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缓解压力、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

还有像外卖员、快递员、滴滴司机这样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相对自由。

许多失业的人把这些零工当成了暂时的谋生手段。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来源,只是比以前更加辛苦。

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能够提供现金流,支撑他们完成一些“及时行乐”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些工作本身无法带来长久的经济安全感,但足够让人们有能力在假期里出去旅行散心。

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人们被挤得寸步难行。

广场上的音乐喷泉表演甚至被迫取消,因为人流实在太多,管理方担心出现安全隐患。

在南京中山陵景区,排队的人们绕了几圈,从早晨到下午,队伍长度始终没有减少过。

北京的颐和园、上海的东方明珠,几乎成了人流的“围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只是几个热点景区的缩影。全国各地的热门景区几乎都陷入了“人海模式”。

有网友调侃:“不知道以为全国人民都放假旅游了,谁还在工作呢?”

那些在人山人海中拍下的照片,可能背后是好几个月的信用卡还款计划。

尽管这些假期的热闹只是短暂的狂欢,但它揭示了一个现实:

人们对于短期的情感释放需求比以往更强烈。

没有了工作,但还不能失去快乐。失去了收入,但还不能失去体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这种“虚假的繁荣”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表现。

人们用消费、用旅行掩盖失业的焦虑,用短暂的快乐忘却现实的压力。

这样的情况还能持续多久?等到下一个假期,还会有同样的人、用同样的方式拥堵在各大景区吗?

还是说,到那时,经济会变好,失业的人少了,大家是真的有钱去享受生活,而不再是靠负债去“报复性消费”?